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政策解讀

        《仁化縣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2020-2030年)》政策解讀

        發布日期:2023-05-04 10:25:42 來源:仁化縣水務局
        打印


        2023年4月24日,仁化縣水務局印發《仁化縣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2020-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現就有關政策解讀如下:

        一、規劃背景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保障水安全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2015年1月1日起實施的《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辦法》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推行節約用水措施,推廣節約用水新技術、新工藝,發展節水型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節水型社會建設作為解決我國水資源問題的戰略舉措,已經成為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全社會建設的局面正在形成。

        仁化縣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勻,水資源年內變化也相當劇烈,4至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的70%以上,而10月至次年3月降水只占全年的不足30%。2018年仁化縣總用水量已達2.39億立方米,按照當前用水效率,至2030年用水需求量將達到3.11億立方米(P=90%來水頻率),將超出《韶關市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考核辦法》確定的仁化縣用水總量控制指標2.7億立方米,如不采取一系列的水資源節約、保護措施,制定合理的水資源開發利用計劃,仁化縣將面臨缺水問題。盡快開展仁化縣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

        二、法律法規政策依據

        (一)法律、行政法規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國家主席第74號令,2016.7修正),明確規定:“國家厲行節約用水,大力推行節約用水措施,推廣節約用水新技術、新工藝,發展節水型工業、農業和服務業,建立節水型社會”;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2017.6修正);

        3.《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編制導則》(2008.5);

        4.《節水型社會建設評價指標體系(試行)》;

        5.《中國節水技術政策大綱》(2005.5);

        6.《節水型社會建設“十三五”規劃》(2017.1);

        7.《國家節水行動方案》 (發改環資規[2019]695號),第19條“促進節水技術轉化推廣”中明確提出“推進……和節水型社會創新試點建設”;

        8.《全國節水灌溉規劃》。

        (二)地方性法規、規章

        1.《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辦法》(2014修訂);

        2.《廣東省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暫行辦法》(2016);

        3.《廣東省節水型社會建設“十三五”規劃》(2016.6);

        4.《韶關市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方案》(2012);

        5.《關于印發<韶關市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細則(試行)>》(2012.12)。

        (三)上級機關規范性文件、政策性文件

        1.《廣東省節水型社會建設行動計劃(2018-2020年)》,第12條提出“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要切實把建設節水型社會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長期規劃和地方城鎮社會經濟發展規劃”;

        2.《關于印發2020年廣東省節約用水工作要點的通知》,要求“加強頂層統籌謀劃,開展全省“十四五”節約用水規劃編制,推動《廣東省節水行動實施方案》落實。明確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目標,加強分類指導和跟蹤督促,確保年底前20%以上縣級行政區完成達標建設任務”。

        三、主要內容說明

        本次規劃,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二十大精神,堅持節水優先方針,把節水作為解決我縣水資源短缺問題的重要舉措,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強化水資源承載能力剛性約束,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落實目標責任,聚焦重點領域和缺水地區,提出了健全水資源管理體系、完善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經濟結構體系、完善水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工程技術體系、完善公眾自覺節水的行為規范體系等四大體系建設任務。

        (一)主要指標

        在現狀用水調查和各部門用水定額、用水效率分析的基礎上,根據仁化縣水資源條件、經濟發展狀況、科學技術水平、水價等因素的綜合分析,參考省內外及國外先進用水水平的指標與參數,結合總體目標,提出主要行業節水指標22項,其中綜合指標3項,制度與管理指標4項,農業節水指標2項,工業節水指標2項,生活節水指標4項,建筑業和第三產業指標各1項,水生態與環境指標3項。約束性指標主要包括,用水總量要求2030年用水總量控制在2.7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為約束性指標,要求2030年分別控制在73、128立方米每萬元以內;重點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要求2030年提高至90%。

        (二)主要任務

        一是加強農業節水工程建設。按照節水型農業建設主要措施,重點安排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農業用水計量、田間灌水技術改造等工程。對24宗灌區(其中中型灌區4宗,小型灌區20宗)進行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對5個中型灌區實施農業用水計量設施建設,打造現代化灌區。加快推進農田節灌技術的改造升級與建設,力爭至2025年全縣蔬菜、水果和一些旱作區的集約化、規范化生產區域,現代化噴灌、微滴灌(水肥一體化)為主的農田節水應用普及率達到60%以上,2030年達到95%以上,實現全縣農田節水技術的普及應用。

        二是加強工業節水工程建設。針對高耗水和高污染企業進行節水減排改造,改進節水技術和設備,逐步淘汰落后設備,減少用水和能源消耗,削減廢水或污染物排放量,有條件的利用非常規水源替代新水。重點針對火電、化工、造紙、紡織、食品、建材、鋼鐵、機械等八大行業是工業的高耗水行業節水改造,開展節水型企業創建活動,到2025年創建節水企業30家;到2030年,節水型企業用水量占工業總用水量的70%。

        三是加強城鎮生活節水工程建設。開展自來水供水管網改造,推進仁化縣老舊小區改造補短板項目,加強節水器具普及推廣,加大節水型學校、社區、單位等節水示范單位建設力度。

        四是加強非常規水源利用工程建設。改造完善雨水利用設施,建設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加大雨水利用量。對符合條件的新建、改建、擴建建設項目和原已建成使用的工程項目配套或補建分散式再生水利用設施、管網。

        五是加強能力提升工程建設。完善仁化縣各自來水廠及大型自備水源取水計量設施建設,完善主要排污口的排水計量設施建設。建立水資源自動監測系統,建立水資源管理決策支持和調配、節水管理信息、水質監測和評價、水利政務信息等系統,對區域水質變化趨勢進行預報,建立早期預警制度。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強化執法能力建設,加強執法保障體系建設,全面提升水務執法整體效能。

        六是加強節水型社會制度建設。完善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加大水務管理力度,加強市場監管,推動水務產業化發展。健全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相結合的制度,明確各縣區用水效率控制目標和限制納污控制目標,制定各行業、各部門、各單位用水年度計劃。強化實施取水許可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嚴格執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完善水資源費征收管理制度,實現水資源有償使用,完善水權交易制度。建立健全節水減排機制。完善水價形成機制。推進節水產品認證與市場準入。建立健全績效考核制。完善公眾參與機制。

        四、規劃效益

        (一)經濟效益

        配合以非傳統水資源利用的逐步推廣和有效的節水型社會制度建設,在本規劃農業、工業、生活(含第三產業)等重點節水工程順利實現的情況下,對比現狀年的用水水平,在近期和遠期水平年仁化縣經濟社會發展規模下,至近期規劃水平年2025年期間節水總量為4048萬m3,至遠期規劃水平年2030年期間節水總量為6670萬m3

        本規劃節水方案的實施所需投資總額為8.16億元,至遠期水平年單方節水投資約為12.23元/m3。據統計,目前城鎮供水水源工程供水能力投資約為10元/m3,單方節水投資略高于供水系統投資。若計入由于廢污水量增大而需配套的污水處理廠建設費用、水污染治理費用等,投資差距將更加顯著。可見節水的經濟效益是顯著的。

        (二)社會效益

        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通過轉變生產、社會服務和生活用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率,做到社會經濟發展但需水量微增長甚至零增長,則可減少全社會用于供水、廢污水處理等方面的基建投資和工程運行費用以及相應的能源消耗。節省下來的社會公共資金,還可用于增加其他方面的社會福利事業的開支,顯然,節約用水,提高用水效率能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

        建設節水型社會抑制了需水量的增長,促進非常規水源的開發利用,使水資源配置更加優化,緩解了水資源供需矛盾,從而大幅提升供水保證程度。通過水資源有效管理、優化配置、節水技術推廣應用和非常規水源利用,可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及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使經濟結構進一步適應水資源承載能力,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通過節水減排項目的實施,可遏制地表水質惡化的趨勢,提升水環境質量,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促進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與觀念向環境良好、資源高效、系統和諧、社會融洽的綠色健康的生產、生活消費方式轉變,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顯著的成效;通過節水型社會建設制度建設,可促進生產關系變革,規范用水秩序,促進良好社會行為風尚形成,避免水事糾紛,推動社會進步。

        (三)生態與環境效益

        通過污水處理、再生水回用等工程措施的開展,2030年工業廢水達標排放率100%,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5%。大量污水被截留處理,減輕了污染物對城市周圍水環境的影響,河湖水質將逐漸改善;再生水利用為城市環境提供了水源,河湖生態需水將有一定的保障,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

        節水措施的開展,有利于緩解城市用水緊張的狀況,逐步恢復地表水體功能,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有利于水資源的合理分配,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自然環境、生態系統的改善所產生的影響極為深遠,其遠期效益是難以估量的。

         

         仁化縣水務局

         2023年4月28日

        點擊查看相關文件:廣東省仁化縣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2020-2030年)


        相關附件:

        相關信息

        微信
        智能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