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化縣產業轉移工業園以仁化縣現有產業基礎及資源優勢為依托,培育面向共生企業產業群落的循環經濟體系,以形成閉合工業生態示范區為發展宗旨,以有色金屬冶金及其深加工為主導產業,建設以鉛、鋅、銅、銦、鍺、鎵等金屬冶煉及其下游產品深度加工和綜合利用為主的冶金產業聚集區,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實現資源開發方式由原料輸出型向精深加工型轉變。
仁化縣產業轉移工業園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守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在引進項目上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不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在園區環境管理上嚴格落實國家、省市相關法律法規及規劃環評意見,統籌規劃,努力推進生態園區建設。現根據《廣東省生態環境廳關于印送我省省級以上產業園區及專業園區2020年度環境管理狀況評估工作開展情況的函》粵環函〔2021〕684號文件要求,將園區2021年度環境狀況與管理情況評估報告如下:
一、園區概況
廣東省仁化縣產業轉移工業園位于仁化縣周田鎮新莊村。產業園區規劃原用地面積463.91公頃,產業包括鉛鋅深加工產業、金屬回收加工產業、有色金屬深加工產業以及稀貴金屬深加工產業,并按上述產業構筑循環經濟體系,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與“綠色”環保生產。園區管委會于2010 年委托中山大學編制了《廣東省仁化縣有色金屬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環境影響報告書》,并于2010年9月25日取得了韶關市環保局的批復(韶環審[2010]339號)。
2015年12月,仁化縣丹霞旅游經濟開發試驗區管理委員會委托中山大學編制完成《廣東省仁化縣有色金屬循環經濟產業園區規劃修編環境影響報告書》,并于2016年1月25日取得了韶關市環保局的批復(韶環審[2016]36號)。
至2021年,園區現有企業24家投產企業,規上企業12家,完成工業總產值約12.3億元,2021年1月至12月止納稅約5080萬元。
二、園區規劃修編環評及審查意見落實情況
2021年,園區嚴格執行《廣東省仁化縣有色金屬循環經濟產業園區規劃修編環境影響報告書》提出的污染物防治和環境風險防范措施,認真落實《廣東省仁化縣有色金屬循環經濟產業園區規劃修編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查意見》(韶環審[2016]36號)。
1、嚴格審核園區入駐企業資質,認真落實各項控制措施
首先,對入駐企業通過申請-考察-過會流程,并充分征求政府環境主管部門意見和建議,對環境主管部門有異議的項目一票否決。對入園區項目,督查單位認真落實“三同時”制度,建立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努力實現清潔生產,強制清潔生產審核與環境審計等。
其次,園區會從制度、人才、技術上著手,努力打造一支過硬的監督管理機構。一是建立綠色管理機制,根據園區發展,適時開展園區區域環境影響評價;二是充分發揮技術及引進第三方專業機構,對園區企業的生產、污染物排放、環境影響等及時收集相關信息,為日常監督檢查提供指引;三是建立園區生態評價指標體系,為園區領導和政府管理部門提供決策和管理依據,指導園區科學健康發展。
再次,認真監督企業執行污染物排放許可證和排污申報登記制度。排污許可證制度是以污染物總量控制為基礎,規定排污單位許可排放污染物種類、許可污染物的排放量、許可排放去向等。排污申報登記制度是排放污染物的單位,向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申報登記所擁有的污染物排放設施、處理設施和正常作業條件下的排污情況。
最后,園區聯合環保部門嚴抓新建項目的審批、驗收制度。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落實區域開發的規劃要求,降低人群健康、生態系統受影響的風險,明確各建設項目主要污染物的種類及產生量,對可能出現的環境污染影響,制定并實施有效的防治對策措施。通過驗收(監測),保證各建設項目污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穩定性,確保企業污染物達標排放,并確定項目污染物排放的種類及排放量。
三、環保基礎配套設施情況
2015年,建成處理能力3500t/d污水處理系統及統一的污水管道,該系統于2016年1月正式投入運行。園區內各單位均推行清潔生產,選擇節水工藝,實現廢水資源化。園區內鉛蓄電池項目生產廢水經各自處理后全部回用,有色金屬回收區域生產廢水和生活污水經各自處理后全部回用,其它項目生產廢水經各自預處理達到《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時段三級標準后和生活污水一起排入園區污水處理廠,經處理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 B 標準和《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時段一級標準的嚴者后排入湞江。集中污水處理廠污水排放口實施規范化建設,并安裝在線監測,保證污水達標排放。
1.廢氣污染防治措施
嚴格控制進園區項目條件,進園區項目均采用能耗低、轉化率高的新技術產業項目,加熱采用電或燃氣為原料。園區內企業均自行處理工業廢氣,處理率100%,達標率100%。嚴格控制有毒有害氣體的排放,對工業廢氣執行達標排放和總量控制原則,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通過環境影響評價確定。
2.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措施
園區內區域企業按照減量化原則,采用無廢少廢生產工藝,加大固廢綜合利用力度,減少了廢物產生量,實現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生活固廢和工業固廢分別收集、貯運。工業固廢及危險廢物根據“誰產生,誰負責”的原則,并交由有資質的單位回收處理。生活固廢交由地方填埋場處置,污泥交由韶關市具備污泥處置能力和資質企業進行處置。
3.噪聲污染防治措施
要求園區企業采用低噪聲設備,根據設備情況,采取降噪措施,確保工業企業廠界噪聲符合《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要求。
四、污水集中處理及廢水達標排放情況
園區按照“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循環用水”的原則來規劃、建設園區排水系統。至2021年,污水管網覆蓋率達100%,園區內企業污水按照分類管理原則,一部分回用,部分項目生產廢水經企業自行預處理后達到污水處理廠接管標準后,接入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園區污水處理廠納污水體湞江未曾出現因本園區排污導致水體、水質下降情況。湞江從古市到沙洲尾段長50km,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III類標準及以上。
根據韶關市生態環境局對園區規劃修編環評報告批復要求,核準園區廢水排放總量153.868萬m3/a(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不到超過3924t/d)、COD61.55t/a、氨氮12.31t/a、二氧化硫224.816t/a、氮氧排放量405.081t/a以內。2021年,園區污染物排放總量未超過韶關市生態環境局核準控制的總量控制范圍。
五、園區環保違法違規情況。
2021年園區沒有出現“未批先建”的情況。此外,園區通過加強環保管理,有效地保持了園區環境質量的優良穩定,各項環境質量指標包括納污水體、園區環境空氣質量和園區內聲質量均達到國家規定及省環保廳環評批復的相關標準要求。入園項目都能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辦理環保審批手續,同時,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保“三同時”制度,不存在“未批先建”“未驗先產”的項目。園區無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發生,沒有因環境保護違法違規行為被國家、省掛牌督辦情況。
仁化縣丹霞旅游經濟開發試驗區管理委員會
2022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