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規劃統計

        《仁化縣防洪規劃(2022年~2035年)》政策解讀

        發布日期:2023-12-22 09:24:48 來源:仁化縣水務局
        打印

        一、起草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保障水安全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特別是提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代治水思路,著力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經濟安全。保障防洪安全,要求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牢牢守住水旱災害防御底線,全力做好防御超標洪水、水庫安全度汛和山洪災害防御。

        仁化縣地處粵北山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受地形地貌及氣候影響,洪水災害時有發生。多年來在縣委縣政府領導及縣、鎮(街道)各級水務部門共同努力下,全縣境內各流域防洪體系布局基本形成,為仁化縣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重要安全保障。但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短歷時、強降雨和突發性災害天氣出現幾率增大,加之熱島效應、雨島效應等多種因素交叉影響,給全縣防洪安全帶來較大挑戰和風險隱患。雖然仁化縣防洪體系已較為完善,但存在諸多薄弱環節和短板弱項,如病險水庫、水閘多未進行除險加固;局部河堤防洪標準較低,與現階段和后續城鎮發展不相匹配;受資金和歷史遺留問題,小流域防洪建設推進緩慢,進度滯后,無法滿足新時代治水要求。

        防洪工程關系到仁化縣經濟可持續發展及社會長期穩定,為有效開展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工程設施建設工作,逐步完善防洪體系,并正確處理防洪減災和城市發展的關系,加強防洪薄弱環節建設,構建更高標準的生命水利網,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需要編制具有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防洪規劃作為指引。為落實新時代治水思路,貫徹中央重要精神和國土空間規劃,完善仁化水利規劃,提高防洪應對能力,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增強洪水風險防控能力,及時開展仁化縣防洪規劃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制定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

        (8)《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

        (9)《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

        (10)《廣東省河道管理條例》;

        (11)《廣東省水利工程管理條例》;

        (12)《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辦法》。

        三、主要內容

        (一)規劃目標

        近期目標:至2025年末,根據現有和近期規劃局部及防洪標準,完善現有防洪體系建設,全面補短板、強弱項,各項工程措施穩步推進,非工程措施逐步完善優化,防洪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進一步增強。

        中期目標:至2030年末,現有未達標和近期規劃布局的各項措施全面完成,全部堤圍閉合,短板補齊、弱項消除,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基本完備,防洪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保障水平顯著提高,全縣水網基本建成,智能管理與日常管理深度融合。

        遠期目標:至2035年末,根據城市發展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進一步提高部分河段的防洪標準,防洪體系完備,建成多層次立體式、全過程精細化的防洪安全保障體系,基本實現防洪安全保障現代化,建成多層次立體式、全過程精細化的防洪基礎設施與智能管理系統。

        (二)防洪區劃與防洪標準

        仁化縣共劃分錦江仁化縣城防洪保護區、錦江長江鎮防洪保護區、董塘水石塘~董塘防洪保護區、黎屋水紅山鎮防洪保護區、城口水城口鎮防洪保護區、扶溪水扶溪鎮防洪保護區、聞韶水聞韶鎮防洪保護區、百順水黃坑鎮防洪保護區、湞江周田鎮防洪保護區、干坑河大橋鎮防洪保護區等10個獨立設防的重點防洪保護區。仁化縣內無蓄滯洪區,沒有大規模的洪泛區。

        仁化縣城防洪標準采用50年一遇,各鎮防洪標準采用20年一遇,仁化產業轉移工業園防洪標準采取50年一遇,其余局部村莊、農田防護區防洪標準采用10年一遇。

        (三)防洪減災體系總體布局

        遵循仁化地處山區、河流水系繁復的區位特點和自然規律,“區域突發性洪水主要由暴雨產生”的防汛特點,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的“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防災減災新理念,按照“消隱患、強弱項、提能力、強監控”原則和“流域統籌、分區治理、堤庫結合、蓄泄兼施”思路,構建“上蓄、中防、下疏、內排、外擋”的防洪格局。

        (四)防洪工程措施規劃

        1.堤防工程:根據防洪區劃及防洪標準,結合現狀堤防建設情況及城市、鎮總體規劃發展需求,對不滿足規劃堤防標準或尚未建設的堤段列入規劃措施范圍。本次規劃堤防總長度145.04km,現狀已建堤防長度105.21km,其中已達標堤防長度88.91km,本次共規劃建設堤防長度56.13km,其中達標加固堤防長度16.31km,新續建堤防長度39.82km。

        2.河道治理:將位于重點防護保護區內的支流水系納入河道治理規劃范圍,城鎮規劃建設不得侵占水系,應結合城鎮開發建設需要對水系進行綜合整治。河道治理應兼顧水環境、水生態、水景觀和水文化建設,通過河道清淤疏浚、護岸建設、堤防建設等工程措施,結合碧道建設、水環境整治及城鎮開發規劃,提高河道行洪能力,改善河道水環境,滿足重點防洪保護區的防洪排澇要求。

        3.水庫工程:仁化縣境內共有水庫工程81宗,包括大型水庫1宗、中型水庫4宗、小(1)型水庫7宗、小(2)型水庫69宗。規劃對境內水庫開展水庫大壩安全鑒定工作,并依據水庫安全鑒定結論,對三類壩水庫開展除險加固,對二類壩水庫開展維修加固,以滿足防洪安全運行的要求。進一步挖潛石塘鎮大水壩水庫的攔蓄削峰作用,合理選擇起調水位,制定科學調度規程,考慮擴容大水壩水庫至中型水庫,增加水庫防洪目標任務,增加董塘水上游調蓄能力。

        4.其它工程:繼續深入推進仁化縣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及山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村地區局部村莊、耕地等防護對象的防洪標準。

        (五)防洪非工程措施規劃

        針對仁化縣防洪排澇體系非工程措施存在問題,通過加強智慧水利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水利建設全過程監管體系、加強防洪風險管控、加快構建超標準洪水防御體系等途徑,持續完善防洪非工程措施,進一步提高仁化縣防御減災抗風險綜合能力。

        四、效益分析

        1.社會效益

        本規劃實施后,可全面提高仁化縣防災減災綜合能力,使防洪保護區洪水風險顯著降低,避免遭受大洪水或特大洪水可能發生的毀滅性災害,減少洪水災害造成的不穩定因素和不利影響,維持正常的生活與生產秩序,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為加快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奮力打造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仁化樣板提供堅實的水安全保障。

        2.經濟效益

        規劃方案實施后,沿河環境將得到明顯改善,淹澇面積減少,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將得到保證。規劃方案實施以后,與城區基礎設施配套共同作用,將會使沿河經濟帶的土地開發價值提高。

        3.環境效益

        規劃防洪工程實施后,將減少因洪水泛濫而產生的各種環境問題,形成穩定、良好的生產、投資和人居環境,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點擊查看相關文件:仁化縣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實施《仁化縣防洪規劃(2022 年 ~ 2035 年)》的通知



        相關附件:

        相關信息

        微信
        智能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