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仁化縣政府正式印發《仁化縣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在總結“十四五”時期仁化縣生態環境保護成績的基礎上,明確了“十四五”時期仁化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規劃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解讀如下:
一、出臺背景
“十三五”以來,仁化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堅持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經濟發展并重,努力爭當韶關生態文明和鄉風文明建設排頭兵,緊緊圍繞縣委“一三九”戰略的部署,切實保護好重點生態功能區。通過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全縣環境質量顯著提高,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系統穩定性明顯增強。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廣東奮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的第一個五年;是韶關全力筑牢粵北生態屏障,打造綠色發展韶關樣板,奮力爭當北部生態發展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的關鍵時期;也是推動建設更高水平“生態、活力、幸福”新仁化,奮力打造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仁化樣板的關鍵時期。《規劃》編制經過“前期研究、草案編制、征求意見、論證報批”四個階段,期間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經縣政府常務會議和縣委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規劃》正式印發實施。
二、主要目標
總體目標為:展望2035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格局基本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總體形成,碳排放率先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仁化基本建成。空氣質量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水生態環境保持優良,土壤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體恢復,基本滿足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制度逐步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
到2025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得到顯著增強,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環境安全與人體健康得到有效保障,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初步建立,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深度融合的綠色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為建設北部生態發展區高質量發展示范縣打下堅實生態環境基礎。
三、重點任務和工程
《規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仁化縣生態環境保護12項重點任務,具體如下:主要包括筑牢粵北生態屏障,構建綠色發展新格局;全面推進“三水統籌”,持續改善水生態安全;加強大氣的污染防控,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深入實施碳達峰行動;深化土壤污染防治,探索地下水污染防控;強化環境風險預警,提高固體廢物處理能力;綜合防治各類噪聲,改善聲環境質量;進一步提高核與輻射污染能力監管;全面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治理;以修復提質為目標,建立健全生態保護新模式;堅持改革創新,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強化能力建設,夯實生態環境保護基礎支撐等十二個方面的任務。《規劃》主要從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水污染綜合整治、大氣污染綜合防治、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土壤污染防治、生態系統修復等6方面謀劃重點工程
四、保障措施
從完善落實領導考核機制,深化部門協調與聯動、提高規劃實施效率,加強鄉鎮環境管理機構能力建設,加大資金投入保障力度,鼓勵公眾參與,開展評估考核、實施跟蹤管理,確保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