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地視察系統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戰略考量

        發布日期:2020-07-01 10:31:55 來源:人民網
        打印

        今年3月、4月和5月,在全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但全球疫情形勢依然嚴峻、輸入性疫情風險防控絲毫不可放松的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分別在浙江、陜西和山西考察。每一次考察,都就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有專門論述,提出新要求。這及時向世人、向世界傳遞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加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凝心聚力,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建設一個永續發展的美麗中國的重大信號;展現出我們在當前特殊時期仍然堅持綠色發展戰略,以自己獨特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全球范圍高高舉起生態文明建設綠色旗幟,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時代擔當和歷史使命。必須在系統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所體現的重大戰略考量中,全面把握習近平總書記浙江、陜西和山西考察談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刻用意。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始終體現出全面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戰略考量

        在浙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讓綠色成為浙江發展最動人的色彩”;在陜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在山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抓好“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修復治理,扎實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放眼黨的十八大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置于中國發展的國家全局戰略來考量。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黨的十九大既把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又明確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更是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目標,要求做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又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這都表示,對新時代的中國來說,生態文明建設從來不是孤立的,它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還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全面發展社會主義的題中之義。過去我們講,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必須同樣認識到,生態不文明也不是社會主義。我們今天建設生態文明,倡導綠色發展,全黨全國全社會都必須深刻認識到,建設生態文明絕對不是對傳統資源、環境和生態系統問題的修修補補;生態文明建設也絕不是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思潮的翻版。我們要讓綠色成為發展最動人的色彩,就是說必須堅持發展理念、發展方式、生活方式、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全面、綠色化變革,堅持全方位、立體化、全過程、全流域的整體性綠色變革。生態文明建設是向前發展的,體現出社會主義全面發展的社會屬性。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始終體現出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戰略考量

        15年前,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論”。浙江安吉縣的余村,其實就是一個僅為“八山一水一分田”、村域面積不到5平方公里的村子。在上世紀90年代,因為山里優質的石灰巖資源,該村成為安吉縣規模最大石灰石開采區。在村民享受安吉所謂“最富裕村”稱號的同時,生態賬卻是一塌糊涂。在轉型關口,習近平在這次考察中提出了著名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可以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最形象、最生動,最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原創性表達。可以說,余村15年滄桑巨變,恰恰體現、驗證和踐行了“兩山論”鮮明的“三段論”實踐范式,以及所要實現和達到的“三重境界”。這即是,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重心在發展。發展是人類社會永續存在的根本,面對當今中國和世界的生態環境問題,我們仍然要把發展作為包括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在內的人類各個文明建設的基本方式。脫離發展來談綠水青山,這不是馬克思主義者實踐的態度。必須堅持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重心在保護。發展是綠色發展,再也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社會的一時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心在統籌,重心在新理念。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讓綠水青山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體現生態紅利。余村15年的巨變證明,只有堅持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之路,才是可持續發展之路。習近平總書記15年后再訪余村,實質就是向全國人民指明了經過實踐檢驗的真理,“綠色發展的路子是正確的”。我們今天談生態環境保護,談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認識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本身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從來都是一部鮮活的關于什么是綠色發展、為什么要綠色發展、怎樣綠色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能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對立起來,必須統籌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建設,深刻意識到環境保護也是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就是綠色發展。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始終體現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戰略考量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胸懷念茲在茲的人民情懷和民生情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蔽覀兊囊磺泄ぷ鳎际菫榱巳嗣?。改善生態、改善民生也是如此。每個人都需要呼吸清潔的空氣,每個人都需要飲用清潔的水源,每個人都需要吃上放心的不受污染的糧食。生態環境保護得好,全體人民就受益;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整個社會遭殃。生態環境的狀況和質量,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存狀態,影響著社會的發展水平。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向歷史和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當前大氣、水、土壤等污染問題仍較突出,重污染天氣、黑臭水體、食品安全等突出環境問題成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指出要“堅持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推進”“增強太原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質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體現。必須把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黨和政府必須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樹立新的政績觀、發展觀,推動綠色決策、科學決策,不斷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始終體現出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考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秦嶺考察指出,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對確保中華民族長盛不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為什么這么說?“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在人類發展史上特別是工業化進程中,都曾發生過大量破壞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事件,釀成了慘痛教訓。陜西秦嶺作為大秦嶺的心臟地帶,是中國頂級生態空間的核心。從2014年5月到2018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六次就“秦嶺違建”作出批示指示。習近平總書記向來對中國的山水建設都有謀篇布局的大戰略。如他提出加強三江源和環青海湖地區生態保護、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和保護秦嶺、保護祁連山的實質一樣,都是從“生態”與“文明”的戰略視角,按主要矛盾論指導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確保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生態災害。我們今天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談美麗中國建設,同樣要求我們必須從“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歷史規律出發,深刻認識到讓祖國的大山大河、錦繡山川永葆生機活力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題中之義,是美麗中國的生機和活力所在。

        今年我們既要在堅持常態下疫情防控中,完成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也要開啟“十四五”發展新的歷史征程。全黨、全國、全社會都要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在陜西、在山西考察所傳遞的重大信號為觀察窗口,持續深入推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持續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堅持新發展理念,辦好中國自己的事,更加自覺地走出一條現代化、高質量、綠色發展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中國道路。

        來源:人民網

        校對:古燕霞 

        編輯:陳家偉

        責編:蔡權聰

        相關附件:

        相關信息

        微信
        智能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