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專題集錦  /  鄉村振興專欄

        仁化縣:鄉土人才顯本領 鄉村振興育新機

        發布日期:2023-12-08 09:31:13 來源:本站
        打印
        百善大地勃勃生機,鄉村發展人才濟濟。近年來,仁化縣立足“三農”大局,堅持“需求導向、服務產業、技術推廣、全線培育”,聚焦提升農業農村技能和服務水平,選樹培育一批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土專家”“田秀才”“鄉創客”,充分發揮鄉土人才的致富帶頭作用,促進主體聯農、服務帶農、產業興農,為全面推動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圖片


        “土專家”送智解難 特色種植“強起來”

        金秋時節,走進仁化縣大橋鎮長壩村,一棟棟房屋錯落有致,路邊山頭的柚子樹迎風搖曳,一個個葫蘆般的柚子掛滿枝頭,果農在有條不紊挑揀柚子,根據柚子的個頭大小、含糖品質等將其分為不同等級裝箱,滿載柚子的大小車輛在村里來回穿梭。放眼望去,一片豐收景象,曾經撂荒的荒坡蝶變成“綠色銀行”,“土專家”王慧香功不可沒。


        圖片


        在種植戶華大哥家的柚子園里,王慧香正忙著指導他給柚子樹施肥,“使用有機肥,不用化肥;防蟲采用對果樹無害的誘蟲器;必須保證品質,個頭要大、外形好看,還得甜度高,這都得靠技術。”談起沙田柚種植,農戶們都說多虧有她傳授好技術。
        王慧香是長壩村柚子產業的“帶頭人”,自1999年起一直從事柚子種植事業,積攢了豐富的種植實踐經驗,并成立了仁化縣長壩慧香沙田柚農民專業合作社,現合作社社員已發展至156戶。期間,她積極培育、引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在農戶間開展良種良法推廣,在田間地頭開展“土味”教學,探索出長壩村田間地頭的“大有可為”。在果園中大力推廣除草布復蓋及果實套袋應用,防止病蟲害傳播、感染、侵害果實,極大地保障了沙田柚的產量及質量。建設推廣物聯網智能水肥一體化果園,設置周期性水肥計劃,成功實現遠程自動水肥灌溉,進一步提升果園智能化科學化管理。在沙田柚種植區域引進山地軌道車,面積達500多畝,有效提高采摘運輸效率。成功引進不用人工授粉的沙田柚桂柚一號和三紅蜜柚在韶關地區種植,現推廣應用面積已達1000多畝。現長壩沙田柚榮獲“中國氣候生態優品”,成為了遠近聞名的“中華果”,長壩村“柚子經濟”步入發展高速路。
        “未來會不斷改進種植技術,擴充種植種類,讓村民們的沙田柚越種越好。”已成功獲評“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的王慧香信心滿滿地說道。據統計,2023年沙田柚種植面積達2.5萬畝,年產量預計可達2.8萬噸,年銷售額預計可達5.2億元以上。

        “田秀才”聯農帶農 產業振興“富起來”

        走進丹霞貢柑品控中心,一顆顆貢柑金黃澄亮、肥碩誘人,檢查貢柑生長情況,完善情況記錄,查看分揀打包……黃坑鎮的這位“田秀才”總是忙忙碌碌,他說這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圖片


        從普通種植戶到“丹霞貢柑”區域公共品牌有力推動者,陳廣財對仁化柑橘產業發展深有感觸。近十年來,陳廣財在黃坑鎮承包農田種植貢柑,堅持與廣大果農朋友深耕柑橘產業鏈,致力于做大做強仁化柑橘品牌,于2019年創立了仁化縣橘頌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并不斷建設培育柑橘種植示范基地,優化種植技術,柑橘標準化種植面積大幅度增加,成為了周邊城鎮、省內乃至全國重要優質柑橘供應基地。
        “田秀才”成為“領頭雁”,頭雁領著群雁飛。橘頌公司以成功柑橘種植經驗為支撐,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努力提高周邊農戶種植的積極性。今年3月,在縣委的指導下成立了橘頌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黨支部,以“助農聯農帶農”為宗旨,大力推行“黨支部+公司+基地+農民”經營模式,有效做到聯農帶農、助農興農。“從前沒種橘子的時候收入很低,一年平均收入只有兩三千塊錢,現在特色產業基地就在家門口,在家門口種橘子,一年收入能達到2-3萬元呢。”村民馮大姐面臉笑容地說道。截至目前,橘頌公司擁有柑橘生產基地2500畝,帶動周邊勞動力實現就業800余人,有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橘頌公司黨支部通過技術指導、流轉聘用、技術分紅、勞務收益、租金收入等形式帶動和幫扶周邊農戶。“我們把大部分利益讓給果農,高價收購果農的高品質水果,利用利益機制去引導果農適度擴大果園規模、提高水果品質,推動整個行業更加規范化標準化,促使果農收益逐步提升,共同打造仁化人民的‘致富果’。”目前,柑橘產業帶動全縣黃坑鎮、聞韶鎮等11個鎮街的農戶數量超2400戶,丹霞貢柑年產量約9.4萬噸,品牌價值達81.4億元。

        “鄉創客”科技賦能 農產品牌“亮起來”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仁化‘平甫柰李’,酸甜多汁、口感清爽,歡迎各位直播間的朋友購買品嘗。”在仁化縣周田電商小鎮內,成為“廣東省農產品電商創業帶頭人”的朱向飛正進行著“平甫柰李”一村一品品牌推介直播活動。幾年前,他辭去互聯網企業高薪工作,毅然返鄉涉農創業,成立創農互聯科技有限公司,專注縣域農村電商農產品銷售,通過“互聯網+農業+品牌”的模式幫助當地農產品銷往外地,不斷助力打造鄉村振興幸福圖景。


        圖片


        如何讓互聯網成為村民創富的“密碼”?朱向飛探索出一套農村電商的思路,幫助農戶積極完善產品包裝設計、商標注冊、產品分揀打包、電商運營銷售、物流快遞運輸、售后客服等一系列過程,同時開拓淘寶、京東、微信以及社區團購等電商平臺,使農產品成功從商品化到電商化,成功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延伸農業產業鏈。推出“村蕾直播”項目,秉持“農民做主播,人人能賣貨”的理念,通過邀請鎮村干部和農民參與直播,為家鄉農產品“帶貨”,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為助農銷貨貢獻力量。

        聯農帶農以來,朱向飛及其團隊曾操盤過丹霞皇帝柑、黃金柰李、長壩沙田柚、三華李等農產品品牌,服務涉農企業超50家,整合供應鏈、電商、直播、社區(團購)等銷售渠道,幫扶農戶和貧困戶銷售農產品280余萬斤,累計開展培訓80余場,培訓人次超3000人,帶動創業就業800多人次,帶動超35戶農戶平均增收 1.2萬元。

        “仁化農民敢想肯干,不能讓技術手段束縛了他們的手腳,能利用電商幫助農民們打開銷路、增收致富,我自身也感到很有成就感。”前不久,獲評市級“鄉創客”稱號的朱向飛表示,將積極探索創新‘互聯網+農業’模式,持續發揮鄉土人才的引領帶動作用助力鄉村更好發展。

        來源:丘露妍

        編輯:謝文怡 校對:凌瑩

        責編:蔡權聰


        相關附件:

        相關信息

        微信
        智能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