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仁化縣各地已全面進入春耕春種時期,為提高糧食生產綜合能力,仁化縣把現代農業科技運用到春耕中,建立水稻工廠化育秧示范基地,帶動全縣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提升,推進糧食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發展。
筆者日前走進丹霞街道麻塘村的工廠化育秧示范基地,看到工人們有條不紊的在機器上放育秧盤、育秧基質、種子,隨著機器的噠噠聲,相繼完成了裝土、配水、撒種等工序的秧盤從傳輸帶上出來,工人們小心翼翼地擺放到大棚內的地里。
機器配置種子和基質中 譚玉玲攝
農戶們在擺放秧盤中 譚玉玲攝
“我們這里有5個育秧大棚,近期準備為1300多畝稻田育秧苗,約18天后可以下田機插秧。”基地負責人鄧瑞庭介紹說,如果采用傳統人工育秧,今年早稻育秧要用到30畝水田,勞力成本要多三倍,如遇倒春寒天氣,影響秧苗生長。采用工廠化育秧不僅節約時間成本和人工投入,更可以恒溫、恒濕、保肥,提高秧苗質量,支撐全縣水稻機插秧技術推廣使用。
新長出的小秧苗,李集發攝
發展工廠化育秧是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基礎和水稻機械化插秧的主要環節。去年來,仁化縣全面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穩定糧食生產的要求,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支撐,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一萬多平方米工廠化育秧大棚以及稻谷烘干房、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示范片等,對30多戶農戶購置耕整機、聯合收割機等機械進行補貼,進一步提升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帶動全縣2萬多畝水稻參與代育代插、代耕代種等托管服務。今年還新引進三家新型農業經營組織入駐仁化縣區域性農業機械綜合推廣站,開展新機械推廣、培訓、農事托管服務等,讓農民耕田更高效簡單。
據悉,仁化縣農業機械總動力為12.56萬千瓦,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5.37%,機耕率為98.51%。在水稻機械化生產技術的推廣普及下,目前該縣已犁耙辦田10.5萬畝,水稻育秧面積2.9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