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專題集錦  /  鄉村振興專欄

        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

        發布日期:2019-01-07 10:50:00 來源:廣東省扶貧辦微信公眾號
        打印


        全面實施精準扶貧方略和鄉村振興戰略都是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部署,是化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突出問題的重要途徑。準確把握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關系,是深化精準扶貧方略、穩步推進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   

        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在目標上高度重合   

        鄉村振興戰略著眼于從根本上解決農民、農村、農業“三農”問題,促進城鄉社會平衡發展和鄉村充分發展。通過農業和鄉村優先發展,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之勢。精準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本方略,旨在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或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可見,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具有一致性的目標,都致力于實現農民“居者有其屋”、生活富裕、鄉村產業發展、社區有效治理。顯然,精準扶貧的直接成效,將為貧困地區、特別是貧困村振興奠定基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將為貧困群眾穩定脫貧進而致富創造環境、增強造血功能。   

        鄉村振興的發展需要     

        精準扶貧的多維貧困治理契合鄉村振興的發展需要。鄉村振興涵蓋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多方面的發展。精準扶貧具有多維貧困治理特點,“五個一批”脫貧路徑包含收入增加、人力資本提升、生態保護、基本權利保障等多個維度。多維貧困治理的特性使精準扶貧有效推動農村貧困人口全面發展和貧困鄉村整體發展,因而與鄉村振興的發展需要相契合。比如,精準扶貧中的特色產業脫貧,采取扶持建立一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特色農業基地、加強貧困地區農民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培育、強化龍頭企業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支持貧困地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舉措。而鄉村振興戰略把著力建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融合等方面作為重要內容;精準扶貧中的資產收益扶貧,要求支持農民合作社和其他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托管、牲畜托管和吸收農民土地經營權入股等方式帶動貧困農戶增收,貧困地區水電、礦產等資源開發,賦予土地被占用的村集體股權,讓貧困人口分享資源開發收益。鄉村振興戰略也要求完善“三權”分置制度,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精準扶貧中的生態保護脫貧要求各類生態保護工程在項目安排上進一步向貧困地區傾斜,加大貧困地區生態修復力度,創新生態補償資金使用方式,有勞動能力的部分貧困人口轉為護林員等生態保護人員。鄉村振興戰略中也提出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將建成生態環境優美、宜居的鄉村社區。   

        理論思維和實踐經驗     

        精準扶貧實踐及成效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了理論思維和實踐經驗。首先,黨的十八大以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的全面實施,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性進展,形成了多方面的實踐成果和理論成果,這些理論方法、治理體系安排,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提供了重要借鑒。其次,精準扶貧的成功實踐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精準思維、系統思維、辯證思維等思維方法。中國鄉村形態的多元性與豐富性,決定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同樣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精準施策的基本方略,堅持以農村社區和農村人口的實際需求為基本政策導向。農村地區之間、社區之間,資源稟賦各異,發展環境每每不同,整齊劃一的政策供給無疑將面對巨大的風險。增進國家鄉村振興政策體系對于各個鄉村社區差異化需求的回應能力,同樣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基本問題。再次,精準扶貧引發的“三變”改革、“減貧大數據”系統的運用、“四到縣”的改革、扁平化政府管理、督查快考核評估體系完善、駐村幫扶方式的探索、新型產業扶貧體系構建以及推進新型金融扶貧、資本市場扶貧、保險扶貧、電商扶貧、基層組織建設等體制機制模式創新,無疑都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理論方法參考。   

        當然,精準扶貧在促進鄉村振興上有其內在邏輯,同時也要看到,精準扶貧針對的是特定區域和特定人群,在促進鄉村振興上也存在一些挑戰。比如精準扶貧促進鄉村振興存在覆蓋有限的問題,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在特定時間上存在銜接的挑戰,精準扶貧部分舉措可能增加鄉村振興的挑戰等,均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應對。   

        文/ 黃承偉:國務院扶貧辦全國扶貧宣傳教育中心主任、研究員   

          

        相關附件:

        相關信息

        微信
        智能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