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化縣地處粵湘贛三省交界處,是由湘入粵的主通道之一。去年來,仁化縣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突出抓好與鄰省接壤地區的鄉村振興工作,以特色小鎮和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著力打造“省際廊道美麗鄉村示范區”,全面提升廣東北大門形象。
建設城口紅色小鎮 打造紅色文化廊道
近日,筆者走訪仁化縣城口紅色小鎮,看到該鎮106國道兩旁原來凌亂無序的房屋統一“換”了青磚、白墻,并融入了紅星、紅軍長征故事小墻繪等紅色元素,非常鮮明和搶眼,成為了粵湘交界區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城口鎮是紅軍長征途中重要的一站,是全國20個“我心目中的長征紀念地”之一,有銅鼓嶺紅軍烈士紀念園等20多處紅色革命遺址群以及正在建設中的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城口鎮被列為了韶關市第一批特色小鎮示范點、已入選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對象擬入庫名單。
城口鎮黨委書記李漢輝告訴筆者:“自去年來,城口鎮按照黨的十九大關于傳承紅色基因、繼承革命文化的要求,認真貫徹落實省、市、縣關于推進特色小鎮建設的工作部署,充分利用和發揮自身紅色資源優勢,堅持傳承紅色基因,唱響紅色主旋律,大力建設城口鎮紅色小鎮,提升城口鎮作為湘南入粵的重要門戶形象。”
據介紹,提升扮靚鎮街主干道面貌僅是城口紅色小鎮建設的一角。去年來,城口鎮舉全鎮之力推進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項目、城口鎮一帶一路一環17個項目改造、丹霞豐源溫泉度假村開發項目建設,加快修繕毛澤東舊居、譚甫仁將軍舊居等紅色革命遺址,將城口鎮打造成全省乃至粵湘贛三省紅色教育基地、紅色旅游經典景點。以紅色文化為引領,以城口恩村古村、上寨古村等文化底蘊深厚的村莊為重點,結合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對城口省界村莊和106國道沿線村莊進行環境衛生連片整治、交通和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連片建設、現代特色產業連片發展,著力打造“紅色+溫泉+古村”為產業鏈的紅色小鎮。
建設環丹生態宜居美麗鄉村連片區 打造鄉村游廊道
在仁化縣,只要一提瑤塘新村,幾乎無人不知。然而就在幾年前,瑤塘村只是一個普通的村莊,后來趁著仁化縣“丹霞彩虹”省級新農村示范片建設的東風,依托丹霞山景區旅游優勢,建成了民宿特色村,一躍成為仁化縣鄉村旅游的一張亮麗名片。
瑤塘新村的實踐有力地證明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是可以實現的。為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結合省委書記李希、省長馬興瑞、市委書記莫高義等省、市領導來仁化調研指示精神,去年來,仁化縣結合丹霞山旅游開發,系統推進環丹霞山生態宜居美麗鄉村連片建設,圍繞“一個中心,兩大環線,三個主體功能區,四大門戶”的建設思路,重點開展23個行政村(居)247個自然村道路連片、設施連片、產業連片、文化內涵連片“四個連片”建設,著力將環丹霞山農村片區打造成為世界級旅游度假目的地、世界級景區的最美鄉村帶、國家級生態旅游示范區。
目前,仁化縣已完成了環丹霞山生態宜居美麗鄉村連片創建工程總體規劃,環丹霞山片區村莊基礎設施整治項目入庫1243項,引入了廣東省和的慈善基金會建設環丹霞山村莊,環丹霞山的丹霞街道康溪村和嶺田村、董塘鎮河富村等村莊正在轟轟烈烈開展項目施工建設,建成了瑤塘新村、夏富古村、長壩村河口和眾壩等一批設施完善、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的特色新農村。
以示范為引領,仁化縣全域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重點推進33個省定貧困村和6個國省道沿線村莊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建設。同時,加快推進旅游公路建設,將環丹霞山各美麗鄉村示范點有機連接,推動鄉村旅游發展,打造省際廊道美麗鄉村示范區。
建設長江毛竹生態小鎮 打造綠色生態廊道
今年10月,仁化縣入選2018年“廣東省林下經濟示范縣”;今年7月,仁化縣長江鎮入圍“中國竹業特色之鄉”八強。這猶如為仁化縣建設長江毛竹生態小鎮,打造綠色生態廊道注入了“強心劑”。
長江鎮緊鄰江西省崇義、大余縣,全鎮森林覆蓋率達85%,是仁化縣最大的毛竹撫育基地,毛竹撫育面積達20萬畝。竹子是長江鎮農民的“致富寶”,從光緒年間出產貢紙,到現在生產竹地板、竹筷子、竹牙簽、環保竹炭、竹筍干等竹產品,毛竹成為了當地農民的主導產業收入。
用豐富的毛竹生態資源優勢,長江鎮闊步走向生態保護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鄉村振興發展之路。該鎮利用近千畝廢舊工業廠房和土地,規劃建設毛竹產業園,重點引進毛竹深加工企業,計劃建設集粵北地區所有竹類品種建設書樓坵竹類觀光科普基地。以竹元素建設長江特色門樓,優化提升跨省三級公路,加快編制省道S246線沿線村莊嶺南風貌規劃,引導有條件的村莊和農民打造具有嶺南特色和突出風格風貌的村莊。依托有“雞鳴三省聞”之稱的萬時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法造紙技藝”、自古三省邊界“小商埠”等歷史人文優勢,推動生態休閑旅游項目開發,全力打造以“丹山錦水.長江竹韻”為主題的毛竹生態小鎮。
(縣委辦 譚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