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化縣城口鎮的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運用聲、光、VR及油畫、雕塑等表現手法展現紅軍長征突圍粵北的史實,自開館以來每天至少數千人到這里參觀,已經成為“紅色粵北”新的城市名片。以此為契機,12月下旬,仁化縣委縣政府推出2019廣東仁化第三屆文化旅游節活動,向八方游客展示仁化深厚紅色文化,推動文旅融合創建名景名區,讓仁化紅色文化旅游品牌走向全國。
“文旅節”是仁化縣推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的知名地方節慶品牌。自2017年以來,仁化縣全力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大力發展旅游文化產業的工作部署,依托世界自然遺產地丹霞山、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等資源,大力推動丹霞文化、紅色文化優勢轉化為旅游發展優勢,著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旅游休閑首選地。近日,在競爭力智庫、中國信息化發展研究院聯合發布《中國縣域旅游競爭力報告2019》中,仁化縣入選“2019中國縣域旅游競爭力百強縣市”,是全省僅有2個入選單位之一。
圍繞“唱響紅色主旋律、打造絢美大丹霞”這一主線,近年來,仁化縣深入挖掘紅色文化、韶樂文化、古驛道文化、客家文化、移民文化等大丹霞文化,豐富旅游文化內涵。
以挖掘紅色文化為重點,仁化縣通過組織新聞媒體、文史專家下鄉村、進農家等走訪活動,挖掘提煉了紅軍血戰銅鼓嶺、露宿紅軍街等紅色故事,專題制作《一個五代人守候的紅軍碗》等9個紅色故事電視片,出版了《紅軍與仁化》等一批紅色書籍,豐富了當地紅色文化。如今,城口紅軍街、廣興棧、地下交通聯絡站、恩村、董塘鎮安崗“紅色村”......這些烙刻著紅色革命印跡的景點景區,一個個被挖掘開發出來。
董塘鎮南湖村外嫁女集體回娘家,龍全明攝
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為支持新豐江水庫、南水水庫等建設,河源南湖、乳源縣等地近萬村民遷移安置在仁化縣,發展至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移民文化。去年來,仁化縣深入挖掘移民文化,通過打造移民特色村、建設移民文化館等方式,原汁原味的展現移民文化。如今,董塘鎮新源村、新坪村、南湖村成為了“網紅村”,每逢節假日吸引了大批探訪游客。
美麗新源村一角,吳長江攝
不僅如此,仁化縣還將丹霞文化、古驛道文化等注入景觀節點、房屋外立面整治、國省道提升等建設中,用文化提升旅游品位,讓游客循著故事來、帶著故事走。
“我們推出丹霞紅色文化線路,就是想吸引各地游客前來感受神奇的丹霞山,感悟不朽的長征精神。”在2019仁化縣第三屆“文旅節”上,發布了紅色旅游精品線路。
丹霞山日出美景引游人,劉加青攝
丹霞紅色文化線路以丹霞山為起點,途經銅鼓嶺紅軍烈士紀念園、恩村古村、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和紅軍街,有效地把丹霞文化、紅色文化、古村文化串聯在一起,讓游客可以領略和體驗不同的文化。該線路被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認定為首批省級鄉村旅游精品線路。
石塘雙峰寨引游人,龍全明攝
推出丹霞紅色文化線路,是仁化縣打造特色文旅產品體系的一個縮影。近兩年來,仁化縣大力推動寶能丹霞國際旅游度假區等重點項目建設,建成靈溪河森林旅游度假景區、丹霞豐源溫泉度假村,新增了五馬寨景區、金喆園景區兩個3A級景區,丹霞山科普小鎮被評定為廣東省首個科普小鎮。加快鄉村旅游民宿、旅游驛站、星級農家樂建設,其中環丹霞山景區已形成了超300家的民宿客棧群,成為全省著名的民宿群。結合傳承非遺文化,推出了石塘堆花米酒、楊泰和米餅、紅豆飾品等旅游手信商品。同時,大力推進“旅游+”“文旅+”業態,石塘村、瑤塘村被評為首批“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讓仁化的特色文旅品牌深入人心,成為人們的向往和期待。
自2017年仁化縣舉辦首屆文化旅游節以來,已連續舉辦了三屆文化旅游節,這既是向八方游客展示仁化獨特旅游資源和深厚文化底蘊,也是一場文旅融合、產業轉型的招商平臺,對加快仁化縣文旅融合、推進轉型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活動中,珠影交響樂團大型紅色交響詩畫、百架無人機表演、《七十二家房客》主創文藝表演、熱氣球體驗.....一場又一場文化盛宴,吸引數千游客參與,再一次把“絢美大丹霞·活力新仁化”的山水風光、特色人文盡收眼底。來自新華社、中新社、南方報業等國家、省、市30余家主流媒體進行報道,極大地宣傳推介了仁化縣旅游資源和旅游形象。
珠影交響樂團在仁化上演紅色交響詩畫,龍全明攝
借力“文旅節”,仁化縣精心推出了生態農業博覽會、招商會、百名攝影家拍仁化等活動,環丹霞山十大景點、仁化十大特色小吃、旅游精品路線、紅色菜系等紛紛“出爐”,讓市民游客多層面體驗仁化的山川美景、歷史人文,感受一個不一樣的仁化。
夏富村非遺文化”裝故事”表演,侯宜君攝
此外,仁化縣每年定期舉辦客家艾糍傳統文化節、“紅色古驛道·重走長征路”紅旅足跡徒步活動、農民豐收節等活動,以文旅節慶,向全國、全省展示仁化文化魅力,也讓更多人關注仁化、走進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