絢美大丹霞.活力新仁化”2018廣東仁化第二屆文化旅游節暨生態農業博覽會將于12月20日在丹霞山景區開幕,期間將推出“丹霞奇觀.放飛夢想”仁化文化旅游節熱氣球體驗活動、“天籟之聲.奏響丹霞”珠江交響樂團蒞仁化演奏、粵北民歌戲曲大匯演、“紅色古驛道.重走長征路”仁化縣第二屆紅旅足跡25KM徒步暨露營節等系列活動。
這一系列活動的即將舉辦,正是仁化縣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大力推動大丹霞旅游經濟圈建設和仁化全域旅游發展,助推仁化經濟振興發展的一個縮影。
旅游創新 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丹霞山是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是世界名山,是廣東旅游形象的重要窗口。仁化縣作為世界自然遺產丹霞山所在地,必須依托丹霞山這一世界品牌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在采訪中,仁化縣委書記林國華擲地有聲的說。
丹霞山美麗風光,陳偉明攝
去年來,仁化縣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立足省委“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戰略,按照韶關市委提出的“2+2”旅游發展思路,創新工作機制,大力推動大丹霞旅游經濟圈建設和發展全域旅游。仁化縣成立了由縣委書記擔任組長、縣黨政班子領導成員任副組長的仁化縣旅游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旅游發展委員會、旅游營商引資等9個工作小組,成立了工商旅游分局、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以及旅游民宿聯盟。如今,大丹霞旅游經濟圈建設和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不再是旅游部門“單打獨斗”,而是全縣上下的“合力攻戰”。
圍繞做強做大丹霞山旅游,仁化縣加快推動丹霞山南門片區規劃和串通南北門的水路及陸路建設,大力發展夜游丹霞、高端康養等旅游新業態,通過以旅游經濟為支撐帶動全縣經濟結構調整,推動全縣經濟轉型升級。在旅游業帶動下,第三產業成經濟增長“新引擎”,2017年,仁化縣第三產業增加值49.1億元,對全縣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7.5 %,占全縣GDP比重45%。
筑牢基礎 促進旅游連點連片發展
根據編制的《仁化縣全域旅游發展規劃》和《創建國家和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三年攻堅行動方案》,補短板、強弱項,引進了億航丹霞無人機、丹霞豐源溫泉等一大批優質旅游項目。去年以來,實施了全域旅游項目11個,投資資金12.8億元,建成旅游公廁34座,發展不同主題特色民宿300余家。丹霞靈溪景區和銅鼓嶺烈士紀念園建成開園,逐步完善各主要交通干道、各景區的旅游交通標識標牌、停車場等配套設施。
靈溪景區,縣旅游局供圖
同時,深入挖掘紅色文化、韶樂文化、工礦文化、移民文化等大丹霞文化內涵,精心規劃精品旅游線路,讓仁化的小鎮、村莊、景點連點連片、串珠成鏈發展。如今,形成了環丹霞山觀光線、紅色鄉村游、綠水青山游等7條旅游觀光體驗線路,仁化旅游逐步由“半日游”“一日游”向“二、三日游”轉變。
做活“旅游+” 處處有景區景點
放眼仁化,以全域旅游為統攬,把全縣作為一個大景區整體打造,讓不少行業都乘上“旅游+”快車——“旅游+體育”,成就了馳名海內外的徒步穿越丹霞山、丹霞山半程馬拉松賽等活動;“旅游+紅色”,石塘古村、石塘雙峰寨、城口鎮紅軍街等紅色景點成為了探訪紅色記憶的熱選地;“旅游+文化”,成功舉辦了仁化文化旅游節,扶溪鎮古夏村“禾齋節”等更添人氣;“旅游+工業”,凡口國家礦山公園、工礦遺跡游成為了旅游新形式;“旅游+農業”,已建設規模以上休閑農業、鄉村旅游企業7家、農業觀光或采摘園147家、休閑農莊136家,建成了黃坑貢柑、長壩沙田柚、紅山茶葉等3個萬畝農業生態觀光園。
2018首屆丹霞山半程馬拉松開賽,李細華攝
在仁化的大地上,“旅游+”新業態讓旅游產品從過去單一的觀光游向觀光、休閑、度假、體驗并重的結構轉型,輻射帶動旅游與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成為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和創新動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逐漸化為美麗生動的現實。
旅游富民 讓農民共享旅游發展成果
丹霞山自然保護區范圍涉及仁化縣5個鎮(街)23個村(居)250個自然村4萬多人口。如何讓這部分農民共享丹霞山旅游發展成果,是仁化縣委和政府聚力攻破的重要課題。
丹霞街道獅井村萬棵黃花風鈴木引游人,龍全明攝
去年來,仁化縣根據省市提出連點、連線、連片發展環丹霞山美麗鄉村的要求,大力實施環丹霞山生態宜居美麗鄉村連片創建工程,通過推動道路連片、設施連片、產業連片、文化內涵連片“四個”連片建設,打造“一個中心,兩大環線,三個主體功能區,四大門戶”空間格局,形成環丹美麗鄉村示范區,讓環丹霞山村莊與丹霞山風景名勝區形成資源互補、客源共享、聯動發展的良好局面。
“廣東最美梯田”扶溪鎮蛇離村稻谷飄香引游人,如夢攝
目前,仁化縣已完成了環丹總體規劃,環丹片區村莊基礎設施整治項目入庫1243項,“丹霞彩虹”省級新農村連片示范工程基本建成,二期提升工程正加速推進,精心規劃了夏富田園觀光游、瑤塘度假游、長壩沙田柚采摘游等精品鄉村游路線,帶動了民宿客棧、農家樂、農產品等鄉村旅游發展,讓農民在家門口實現創業就業、增收致富。
(縣委辦祝向恩 譚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