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好人”,一個響亮的名字。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道德的內涵,展示著精神文明的力量。新春將至,南方+派出多路記者走訪 “廣東好人”獲獎者代表,挖掘他們的正能量故事,聆聽他們的新年心愿,推出“新春走基層 好人好心愿”系列報道,希望有熱心人士幫助好人實現心愿,讓好人得到更多關愛。敬請垂注。
丹霞山下,有一座以“仁”入名的縣城——韶關仁化。在這個縣的董塘鎮,有一家“無聲理發店”,店主兼唯一的理發師常軍德就是村民口中的仁者。
1月7日,記者來到董塘鎮江頭村采訪,希望與這位“廣東好人”獲獎者聊一聊他的故事。當時,常軍德正在為顧客理發。臨近春節,理發店客人多了起來,幾位等候的村民坐在門口長凳上,各自刷著手機屏。其中一位說,村里人都覺得常軍德是個有故事的人,他聽不見聲音也說不出話,但能堅持做到自食其力;他收入微薄,卻能為公益捐自己的畫作,經過義賣,賣出了比自己月收入高好幾倍的錢。
提起新年心愿,常軍德在紙上寫道:“希望新年家里人都能健健康康,也希望妻子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另外還想讓更多人能夠看到我的畫,更加欣賞我的作品。”
義剪義賣顯露他的仁義
在理發店十幾平方米的空間中,只有剪刀一張一弛發出的“咔嚓”聲,窸窸窣窣,讓整個小店顯得格外安靜。用紙筆交流的方式,記者開始了這段特殊的采訪。
常軍德是村里的貧困戶,雖然家境貧困,但“仁義”卻是他故事的關鍵詞。
6年前,朋友的邀請,讓常軍德和公益結緣。
那天是夏至,常軍德的幾位義工朋友邀請他第二天一起去敬老院參加敬老活動,他一口答應了。常軍德免費為老人們剪了頭發,老人們的夸贊和感激讓以往一直是受幫助對象的常軍德深受觸動。從此,他加入了當地的義工隊,開始積極參加各類公益活動。
在他的QQ空間中,有一個名為“學雷鋒志愿者”的相冊。到敬老院為老人們理發、到鄉村小學為孩子們送去書本和文具、幫助走失兒童的父母尋找孩子……480多張照片記錄了常軍德參與的公益活動。
2018年8月17日,他在朋友圈連發3條消息:“救急,愛心義賣,自己3幅花鳥繪畫作品,價格總共800元,希望喜歡的人獻點愛心,能拿出800元錢捐給這對雙胞胎兄弟,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他看到一則關于一對新生雙胞胎患病卻無錢醫治的新聞,便馬上想到捐畫。
從2015年至今,他捐的畫已經籌得了上萬元的善款,全部捐出去了。南頭村的女孩身患強直性脊柱炎,沒錢治療,常軍德捐出了自己9幅畫用于義賣;聽說貧困的孩子讀書難,他又捐了一幅牡丹圖義賣,被愛心人士以8000元的價格買下;在仁化縣舉辦的荷花節活動中,他義賣了8幅作品,所得善款全部用于關愛董塘鎮的地中海貧血兒童……
常軍德作品。
最讓他欣慰的是,他的善行得到了善意的回饋。2016年,他在街邊扶起了一位不慎摔倒的阿婆,將她送回了家。事后,阿婆的家人專程到常軍德的理發店表達感謝。2017年,有人來請常軍德去給敬老院老人理發,之后又將他送回理發店,悄悄向他家院子里扔了100元,以示感謝。這些都讓他心里相信好人有好報。
以理發謀生 以繪畫為夢
在義工隊,大家習慣稱呼常軍德為“董塘美發師”。
今年40歲的他,開理發店已開了22年。
他兩個月大時因用藥不當而造成終身聾啞。17歲時,他從當地的聾啞學校畢業,在家人的幫助下開辦了這家理發店。當時,質樸的他覺得,“要自己找飯吃,不能靠父母養一輩子。”
理發店剛開張時門可羅雀。于是,常軍德想到了免費理發,慢慢吸引客人,也練練手。有一次,一個顧客在頭上比劃了半天,常軍德似懂非懂,幾剪刀下去,給人家剃了個光頭,顧客大怒,從此再也不來了。
常軍德在家努力自學,研究最時尚新潮的發型。他還曾兩次到廣州拜師學藝,“我不想只當一個剃頭佬,我要當美發師。”常軍德有著明確的目標。他打動了一家美發學校的老師。這位老師免費教他美發技術,即便在他回到韶關后,仍然通過微信向他介紹最新的美發經驗。有的村民說:“常師傅的技術和大城市的美發中心沒什么區別。”
年輕時,常軍德不小心摔傷了腰,此后再也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只能依靠理發為生。江頭村是一個貧困村,據村干部潘秀紅介紹,村里的年輕人大多選擇外出打工,留下來的只有老人和小孩。當遇上村里的貧困戶或者年紀太大的老人來理發,常軍德都會選擇不收費。對于家庭特別困難的老人,他還盡自己所能,塞給對方一些錢。
比起當一名優秀的美發師,他更喜歡當一名畫家。
在理發室的一角,有一個用木板隔出的空間,這就是他的畫室。畫室雖然簡陋,但卻是他追逐夢想的一方小天地。每天,即使再忙再累,他都會到這里畫上幾筆。
母親說他從小就喜歡畫畫,因為跟同齡人無法順暢交流,他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自家院子里一個人玩。有一次,飛來一只小鳥落在院中,他就盯著觀察,在地上描摹。恰巧母親回來開門,不小心驚走了鳥兒,常軍德非常懊惱。
他主攻中國畫,最愛畫花鳥。為了更好地畫出鳥的形態,他養了一只八哥。
當他在繪畫的道路上獨自前行、渴望有人能給他指引時,韶關市的義工們聯系了當地幾位畫家給他指點。在內外努力之下,常軍德的繪畫技巧日趨成熟。有畫家評價他的畫作,認為他在畫中表現出了猶如古詩般的含蓄和優雅意境。
常軍德作品。
無聲世界的仁義傳遞
常軍德的小店平常生意清淡,只有臨近年關,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陸續回家過年,才會出現顧客排隊的景象。這時,常軍德才有一些余錢,為家人添置幾件新衣服。
其實,常軍德也曾經富裕過。1999年,他從仁化去韶關市區探親,在街上花了30塊錢買了3張即開型的彩票,竟中了最高的特等獎10萬元現金和一輛小汽車,成了“幸運兒”。他的母親至今仍清清楚楚記得當年所有的細節。
交完稅款后,常軍德最終得到了14萬元。他們家在村里建起了一座4層小樓,可是在農村放租也沒人租,一直也盤活不起來。當年那場奇遇,留給他的只有這棟樓。因為年久失修,樓頂漏起了雨。他也覺得有點后悔,若是再選擇一次,他也許不會用中獎的錢回村蓋樓。
對于家人,他覺得有些虧欠。妻子是他在聾啞學校上學時的同學,平時幫他在理發店干活,偶爾打打零工。常軍德說,希望妻子在新年能找到一份正式工作,成就一點自己的小夢想。
他還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在上初中,小兒子正在上小學,每個月都需要一筆開銷。常軍德的父親有時從退休金里拿出一部分來補貼這個兒子。
即便是這樣,常軍德仍堅持一份仁義之心,對困難的人能幫就幫。春節就要到了,常軍德開始寫起了春聯,他在村里的扶貧工作微信群里告訴大家,所有貧困戶都可以來他這里免費領取一對春聯。
常軍德回想起11歲那年,姑姑曾帶他到一家畫室拜師學畫,但畫家以“難以交流”為理由拒絕了他。不過在臨走時,畫家送了一本美術書給他,那本書他保存了20多年。他覺得書上有他童年的夢想,雖然有點辛酸,但仍然很溫暖。
仁義,在常軍德無聲的世界中完成了一個接一個的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