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思想基礎和精神紐帶,十八大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蓋了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體現了政治理想、社會導向、行為準則的統一。它反映了人民的最大公約數,具有極強的凝聚力和號召力。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解讀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4-0177-02
黨的十八大,從國家、社會、個人的層面,首次以24字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勇于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巨大理論勇氣和理論自信,而且明確標志著我們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推進到了一個新階段和新高度。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內涵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內涵。“富強”,即富足強盛,是經濟價值目標。它要求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創造出足夠多的物質財富滿足人民的要求。這是近代以來人民的根本要求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之一。“民主”,即人民當家作主,是政治的價值目標。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主要體現為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文明”是文化價值目標,其實質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和諧”即和睦協調,是社會價值目標,其實質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各種矛盾處在可控的范圍內。“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分別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五方面強調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奮斗目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提供最核心的價值導向。“富強”是基礎,“民主”是保障,“文明”是靈魂,“和諧”是目標,四者構成有機整體,體現了國家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訴諸于社會管理實踐而形成的基本價值導向,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和新境界,體現了社會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自由是前提,平等是基礎,公正是底線,法治是保障,它們之間相互作用,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內涵。“愛國”即熱愛祖國,自覺維護祖國的獨立、統一、尊嚴、榮譽和利益,關注祖國的前途和命運,具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愛國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公德。“敬業”,是職業道德,要求人們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忠于職守,提高技能,精益求精,敢闖敢干,開拓創新。“誠信”即誠實守信,是個人處理與他人、社會、國家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要求,要求以信立業,以質取勝,講信譽,守諾言,沒有隱瞞欺詐等行為。“友善”,是對公民在處理個人與他人關系上應遵循的行為準則。要求人們修身律己,與人為善,尊老愛幼,助人為樂,推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涵蓋了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各方面,是公民對國家、對職業、對社會、對他人應持的態度和應盡的責任。它集成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國共產黨人革命道德和社會主義新時期道德的精華,為提升廣大人民群眾道德修養達到更高境界提供了核心的價值導向。
轉載自中國論文網
(作者: 方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