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底要什么?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xiàn)實要求和理論依據(jù)

        發(fā)布日期:2019-09-23 15:32:00 來源:光明日報
        打印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為什么必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人們普遍關切的問題,也是需要從理論上說明白、講透徹的問題。 

        人們在自己的社會生活中,總是面對錯綜復雜的價值觀沖突,以至于人們常常感到莫衷一是、無所適從。然而,運用辯證思維看待價值觀沖突,我們就會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任何一個社會的價值體系中,都存在著相互矛盾的兩個基本方面,這就是社會的價值理想、價值規(guī)范和價值導向,與個人的價值期待、價值認同和價值取向的矛盾。通俗地說,就是整個社會的我們到底要什么,與每個個人的我到底要什么的矛盾。在這個主要矛盾中,我們到底要什么的價值理想、價值規(guī)范和價值導向,從總體上、根本上決定我到底要什么的價值期待、價值認同和價值取向,因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決定著事物的性質(zhì)。如果我們到底要什么的價值導向模糊不清,我到底要什么的價值取向就會無所適從。從我們到底要什么我到底要什么的主要矛盾和我們到底要什么的矛盾主要方面去看待價值觀問題,我們才能從理論上回答為什么必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重大的現(xiàn)實問題。 

        社會的價值導向與個人的價值取向之間的矛盾,在其最本質(zhì)的意義上,就是我們到底要什么我到底要什么的矛盾。作為復數(shù)的我們,是代表社會所提出的價值要求,即我們這個社會所要求的到底是什么;作為單數(shù)的,則表明個體所提出的價值要求,即我這個個體所要求的到底是什么。因此,所謂的價值導向,就是以社會的名義所提出的價值要求,又以社會的名義引導每個個體認同這種價值要求;所謂的價值取向,則是基于個體的價值要求,對社會的價值要求的認同或拒斥的基本態(tài)度。 

        在社會的價值導向與個人的價值取向的矛盾中,我們首先不能把社會當作抽象的東西而與個體對立起來。個體是社會的存在物。人的個體生活與整體的社會生活是相互融合的,個體生活總是以某種方式表現(xiàn)了整體的社會生活。整體的社會生活也總是以某種方式蘊含于各不相同的個體生活。社會的價值導向,總是形成于具有普遍性的個體價值取向,因而才有可能反過來去引導個體的價值認同;同樣,個體的價值取向,也總是蘊含著某種社會的價值要求,因而也才有可能去認同社會的價值導向。 

        從社會現(xiàn)象上看,社會中的每個個人的價值目標及其價值取向總是千差萬別的、千變?nèi)f化的。似乎每個人的價值取向只是取決于個人的利益、欲望、興趣、情緒甚至是嗜好等純粹與個人相關的因素。因此,人們往往把個人價值取向的基本特性視為主觀性、任意性和隨機性。所謂主觀性,就是認為個人的價值取向取決于個人的主觀意愿,個人愿意選擇哪種價值目標,就選擇哪種價值目標。比如,我喜歡唱歌所以我學聲樂,我喜歡繪畫所以我學美術(shù),我熱愛自然所以我學生物,我喜歡無拘無束所以我游手好閑,如此等等。所謂任意性,就是認為個人的價值取向可以隨意改變,今天選擇這個價值目標,明天就可以選擇那個價值目標。比如,我今天跟著理性走,認真鉆研理論,明天我就跟著感覺走,聽天由命。所謂隨機性,就是認為個人的價值取向的選擇與改變,完全可以脫離社會的各種條件的制約,只是個人的隨機的選擇與變更。比如,我今天認同理性而明天認同感性,這只是個人的任意的選擇。 

        然而,透過每個個人的千差萬別,千變?nèi)f化的價值選擇,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個人的價值目標總是取決于社會的某種價值理想;個人的價值取向總是取向社會的某種價值導向;個人的價值認同總是認同社會的某種價值規(guī)范;個人的價值選擇總是依據(jù)某種社會的價值標準。這表明,在社會的價值體系中,個人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價值認同和價值選擇,總是具有社會性內(nèi)涵。 

        個人價值取向的社會性內(nèi)涵,主要表現(xiàn)在個人的價值取向中的社會內(nèi)容、社會性質(zhì)和社會形式這樣三個方面(1)從個人的價值取向的內(nèi)容上看,總是具有社會性質(zhì)的社會正義、政治制度、法律規(guī)范、道德倫理、人生意義等問題,而絕不是沒有社會內(nèi)容的所謂純粹的個人問題;(2)從個人的價值取向的性質(zhì)上看,總是具有社會性質(zhì)的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長遠利益與暫時利益等問題,而絕不是與社會無關的所謂純粹的個人問題;(3)從個人價值取向的形式上看,總是要表現(xiàn)為作為社會意識形式的宗教、藝術(shù)、倫理、科學和哲學,而絕不是與社會意識形式無關的所謂純粹的個人表現(xiàn)。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人的存在方式及其自我意識正在這種社會轉(zhuǎn)型過程中發(fā)生深刻的變化,不可避免地形成相互沖突的社會心理和社會思潮,從而也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個人價值取向。然而,透過這些五花八門的個人價值取向,我們卻可以發(fā)現(xiàn)蘊含在這些價值取向中的社會性內(nèi)涵。 

        社會的價值導向,是以其時代性的社會內(nèi)容、普遍性的社會性質(zhì)和可操作性的社會形式去表達社會的價值理想和價值規(guī)范,引導個體認同取向社會的價值理想和價值規(guī)范。社會生活表明,個人的價值取向的總體趨向,總是取決于社會的基本價值導向;而個人價值取向的困惑,則總是根源于社會價值坐標的震蕩。因此,解決個人的價值取向問題,最根本的是解決社會的價值導向問題。通俗地說,要解決我到底要什么的問題,關鍵是解決我們到底要什么的根本性問題。我們到底要什么這是當代中國面對的根本性問題,也就是確認當代中國的價值理想,并從而確定相應的社會價值導向的根本性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實現(xiàn)這個奮斗目標,就要以我們到底要什么的價值理想、價值規(guī)范和價值導向去引導我到底要什么的價值期待、價值認同和價值取向。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這就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性的現(xiàn)實要求和理論依據(jù)。 

         

        相關附件:

        相關信息

        微信
        智能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