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專題集錦  /  科普專欄

        緊急擴散!管住嘴!謹防誤采誤食“夏至菇”中毒…

        發(fā)布日期:2019-06-18 08:27:00 來源:韶關市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
        打印
        夏至將至
        韶關的朋友圈發(fā)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
        常常被這樣東西刷屏了!
         
         
        很多地方都有摘食夏至菇的習慣
        可是對于夏至菇你又了解嗎?
         
         
        進入夏天以來
        氣溫高、雨水增多
        各種野生蘑菇生長旺盛!!
        很多韶關人都喜歡去山里去采食野生蘑菇
        但是, 野生蘑菇千萬不能食用!!



        可能你就要問啦
        野生蘑菇吃起來那么鮮美~
        為什么不能吃?
        因為野生蘑菇許多都有毒
        吃了要中毒!!



        時下韶關氣溫升高、濕度回升
        正是菌類生長旺盛期
        也是蘑菇中毒的高發(fā)季節(jié)



          其中就有我們當?shù)厝讼矏鄣南闹凉剑闹凉綄W名為傘把菇,它肉厚肥碩,質(zhì)細絲白,味道鮮甜香脆。含人體所必須的氨基酸、蛋白質(zhì)、脂肪,還含有各種維生素和鈣、磷、核黃酸等物質(zhì)。傘把菇的吃法很多,可以單料為菜、還能與蔬菜、魚肉及各種山珍海味搭配,可無論炒、炸、腌、煎、拌、燴、烤、燜,清蒸或做湯,其滋味都很鮮,為菌中之冠。
           但是!! 一些野生蘑菇中的毒蘑菇與食用菇外形相似,鑒別需要具備專業(yè)知識并借助一定的儀器設備,僅靠肉眼和根據(jù)形態(tài)、氣味、顏色等外貌特征難以辨別,極易誤食而引起中毒。
          另外,由于是在野外,無毒的蘑菇往往與有毒的蘑菇混生,無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絲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無毒蘑菇種類也可能沾染毒性。所以即便食用的是無毒品種的蘑菇,仍然會有中毒的危險。
         
         
        實際上每年都有人
        因為采摘食用野生蘑菇
        而中毒!
         
         
        小編在搜索引擎中輸入
        “吃野生蘑菇中毒”的關鍵詞
        出現(xiàn)的相關結(jié)果多達一千多萬個
        當時就震驚了!!

        專家解讀

          一些野生蘑菇中的毒蘑菇與食用菇外形相似,鑒別需要具備專業(yè)知識并借助一定的儀器設備,僅靠肉眼和根據(jù)形態(tài)、氣味、顏色等外貌特征難以辨別,極易誤食而引起中毒。另外,由于是在野外,無毒的蘑菇往往與有毒的蘑菇混生,無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絲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無毒蘑菇種類也可能沾染毒性。所以即便食用的是無毒品種的蘑菇,仍然會有中毒的危險。
          毒蘑菇毒性非常強,中毒的臨床表現(xiàn)復雜多樣,光按中毒的癥狀就可分為胃腸類型、神經(jīng)精神型、溶血型、肝臟損害型、呼吸及循環(huán)衰竭型和光過敏性皮炎型等6個類型。大部分誤食后出現(xiàn)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癥狀以及精神亢奮、精神抑制、精神錯亂、幻覺等精神癥狀,嚴重的可出現(xiàn)溶血、肝臟和腎臟損傷等嚴重癥狀。目前對有毒蘑菇中毒尚無特效療法,且中毒癥狀嚴重,發(fā)病急,死亡率高。

        專家建議

           不采摘:外出郊游期間,市民不要因為好奇或為滿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來源不明的蘑菇。對于路邊草叢的野生蘑菇,由于鑒別毒菌并不容易,市民最好不要輕易采摘不認識的蘑菇。
           不買賣:注意勿在路邊攤販購買蘑菇,即使在正規(guī)市場上購買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沒吃過或不認識的野生蘑菇,不要偏聽偏信,輕易買來食用。
           不食用:想要避免類似中毒事件,家庭飲食關鍵在于不隨意食用野生蘑菇。集體聚餐、餐飲服務、民俗旅游等盡量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確保飲食消費安全。
           中毒救治:如有市民食用蘑菇后出現(xiàn)上文所述癥狀,要高度懷疑毒蘑菇中毒,須立即前往醫(yī)院就,千萬不能拖延,否則容易引起昏迷乃至死亡等嚴重后果。自我急救可采用催吐方法,將未消化的毒蘑菇排出體外,但如果患者出現(xiàn)昏迷,則不宜進行人為催吐,否則容易引起窒息。
           預警宣傳:相關部門要加強野生蘑菇安全知識宣傳,不要輕信民間或網(wǎng)傳的一些沒有科學依據(jù)的毒蘑菇鑒別方法,做到人人知曉隨意采食野生蘑菇的危害性,尤其是具有潮濕土壤適合菌類生長的公園、植物園、旅游區(qū)、林場等地需做好警示,防止市民誤采誤食毒蘑菇,必要時可定期清理。
           一、廣東常見毒蘑菇的種類
          毒蘑菇又叫毒蕈,據(jù)有關資料顯示,世界上已知具較明顯毒性的毒蘑菇種類多達400多種,我國約有200多種,廣東則有100多種。我國含劇毒能對人致死的有10多種,常見毒性強的有褐鱗小傘、肉褐鱗小傘、白毒傘(致命鵝膏)、鱗柄白毒傘、毒傘、殘托斑毒傘、毒粉褶蕈、秋生盔孢傘、包腳黑褶傘、鹿花菌等。
          廣東常見劇毒蘑菇種類有白毒傘(致命鵝膏)、灰花紋鵝膏、黃蓋鵝膏白色變種、粘蓋包腳菇、簇生沿絲傘(簇生黃韌傘)。
         
         
         
           二、什么是白毒傘
          (一)白毒傘簡介 
           在廣東地區(qū),導致中毒人數(shù)最多的兩種蘑菇分別是白毒傘(致命鵝膏)和鉛綠褶菇,其中白毒傘又是毒性最強的。白毒傘的白色菌體幼時卵形,后菌蓋展開成傘狀。常在黧蒴樹樹蔭下群生或散生,分布在廣州、清遠、肇慶等地,大量生長于春季溫暖多雨的3~4月,5~7月也少量出現(xiàn)。
         
         
          (二)白毒傘的毒性 
           廣東98%的毒蘑菇中毒死亡案例均是源自吃了白毒傘。約50克的白毒傘即可使50公斤的成年人致命。白毒傘的毒素主要為毒傘肽和毒肽類,在新鮮的蘑菇中其毒素含量甚高。另外,毒傘肽易溶于水,因此往往喝湯者比不喝湯者中毒嚴重。這些毒素對人體肝、腎、血管內(nèi)壁細胞、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以及其它組織細胞的損害極為嚴重,最終因造成人體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導致死亡,死亡率高達90—100%。
         
         
           (三)誤食白毒傘的臨床癥狀 
          白毒傘中毒屬于肝臟損害型,這是引起毒蘑菇中毒死亡的主要類型。其中毒發(fā)病過程可分為潛伏期、胃腸炎期、假愈期、內(nèi)臟損害期、精神癥狀期和恢復期等6個時期。 白毒傘引起中毒潛伏期長達24小時,一般為8~10小時。
           誤食后主要出現(xiàn)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等急性胃腸炎癥狀。部分嚴重病人病情迅速惡化,出現(xiàn)狂躁、驚厥等精神癥狀,甚至很快休克、昏迷、抽搐、全身廣泛出血,呼吸衰竭,短時間內(nèi)死亡;部分病人 在1-2天后會進入“假愈期”,表現(xiàn)為急性胃腸炎癥狀暫時緩解或消失,精神狀態(tài)較好,無明顯癥狀,給人以病愈的感覺,但此時毒素反而被腸道吸收,通過血液進入臟器與靶細胞結(jié)合,逐漸侵害實質(zhì)臟器;部分病人經(jīng)過1天左右,病情突然惡化,進入“內(nèi)臟損害期”,累及肝、腎、心、腦等臟器均有一定程度的損害,以肝臟損害最為嚴重,出現(xiàn)中毒性肝炎的表現(xiàn)。經(jīng)過積極治療后,病人可恢復,但也有人出現(xiàn)肝衰竭致死的情況。
         
         
           (四)白毒傘中毒的診斷與治療 
          診斷依據(jù)有:①有食用白毒傘史;②臨床表現(xiàn)與白毒傘中毒相吻合;③將剩余的或再次采集的蘑菇送植物或真菌研究部門進行毒蘑菇形態(tài)學鑒定。
          治療:目前對白毒傘中毒尚無特效療法,強調(diào)及時催吐、洗胃、導瀉、灌腸,盡早排出毒素,糾正脫水及電解質(zhì)紊亂等對癥治療。
        自我急救:
          1、立即呼叫救護車趕往現(xiàn)場;
          2、要立刻進行催吐,可先讓誤食者服用大量溫鹽水,5-10ml一次,然后用手指(最好用布包著指頭)刺激咽部,促使嘔吐,以減少毒素的吸收;
          3、孕婦慎用催吐;
          4、如果中毒者出現(xiàn)昏迷,則不宜進行人為催吐,否則容易引起窒息;
          5、加蓋毛毯保溫;
          6、凡同食用過同樣蘑菇者,無論是否發(fā)病,同樣需立即到醫(yī)院進行檢查;
          7、食用過的剩余蘑菇,應留存以供檢驗,查明中毒原因。
          (五)警惕中毒“假愈期”
          部分病人經(jīng)治療后,急性胃腸炎癥狀逐步緩解甚至消失,給人以病愈的感覺,其實此時毒素正在通過血液進入肝臟等內(nèi)臟器官,侵害了實質(zhì)臟器,會在1~2天后病情迅速惡化,累及肝、腎、心、腦等臟器,以肝臟損害最為嚴重。所以,在中毒初期癥狀緩解時,仍應留在醫(yī)院積極接受治療,觀察一段時間,確保病情穩(wěn)定好轉(zhuǎn)再出院。
           三、毒蘑菇的識別誤區(qū)
          根據(jù)傳統(tǒng)的個別簡單方法和特定經(jīng)驗來識別不同地方復雜多樣的毒菌和食用菌是造成誤食中毒的原因之一。不要嘗試用聽來的所謂的“民間偏方”去分辨毒蘑菇,因為很多方法都是訛傳,沒有科學依據(jù)。即使是專家,在分辨的時候可能也需要用到專業(yè)的儀器才能將外形相似的品種分辨開來。
           四、關于毒蘑菇的N種錯誤說法
           錯誤說法1:顏色鮮艷的,或外觀好看的蘑菇有毒。
          這“鮮艷”和“好看”本身就沒有具體絕對的標準。事實上色彩不艷、長相并不好的肉褐麟小傘、秋盔孢傘等卻極毒。上文提及的白毒傘是純白色的,樸實無華,卻是廣東地區(qū)毒蘑菇中毒的第一殺手。毒蠅傘很漂亮,鮮紅色菌蓋點綴著白色鱗片的形象構(gòu)成了“我有毒,別吃我”的警戒色,不少蘑菇藝術品都是以它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它的確有毒。但也有一些可食蘑菇種類是美貌與安全并重的,同樣來自鵝膏屬的橙蓋鵝膏,具有鮮橙黃色的菌蓋和菌柄,未完全張開時包裹在白色的菌托里,有“雞蛋菌” 的別稱,是夏天游歷川藏地區(qū)不可不嘗的美味。
           錯誤說法2:毒蘑菇蟲蟻不食,有蟲子取食痕跡的蘑菇是無毒的。
          然而事實上,很多對人有毒的蘑菇是其他動物的美食,比如豹斑鵝膏經(jīng)常被蛞蝓取食。白毒傘也有被蟲嚙食的記錄。
           錯誤說法3:毒蘑菇與銀器、大蒜、大米或燈芯草同煮可致后者變色;毒蘑菇經(jīng)高溫烹煮或與大蒜同煮后可去毒。
          銀針驗毒是個流傳千年的古老傳說,原理是銀與硫或硫化物反應生成黑色的硫化銀。古法提煉的砒霜純度不高,常伴有少量硫和硫化物,用銀器有可能驗出;但所有毒蘑菇都不含硫或硫化物,不會令銀器變黑。至于毒蘑菇致大米、大蒜或燈芯草變色的說法則完全出自臆想,沒有任何證據(jù)表明這種現(xiàn)象確實存在。有實驗人員曾經(jīng)用致命白毒傘和大蒜同煮,結(jié)果湯色清亮,大蒜顆顆雪白,兼之鮮香四溢,令人食欲大振。
          高溫烹煮或與大蒜同煮可以解毒的說法危害更甚,人們可能對解毒效果抱有信心而吃下自己無法判斷的蘑菇,從而增加了中毒風險。不同種類的毒蘑菇所含的毒素具有不同的熱穩(wěn)定性。以白毒傘為例,其毒性成分毒傘肽,包括至少8種結(jié)構(gòu)類似、骨架為8個氨基酸構(gòu)成的環(huán)狀肽。毒傘肽的穩(wěn)定性很強,煮沸、曬干都不能破壞這類毒素,人體也不能將其降解。其中毒性最強的α-毒傘肽口服半致死劑量(LD50)是每千克體重0.1毫克,意味著吃下一兩朵白毒傘就足以奪去一個成年人的生命,而且一旦入口就沒有任何解藥。大蒜里的活性物質(zhì)有一定的殺菌作用,但對毒蘑菇完全無能為力。
           錯誤說法4:受傷變色、流汁液者有毒。
          其實這并不絕對,像松乳菇、紅汁乳菇受傷處及乳汁均變藍綠色,卻是味道鮮美的食用菌。
           錯誤說法5:毒蘑菇往往有鱗片、粘液,菌桿上有菌托和菌環(huán)。
          提及鱗片、粘液、菌托和菌環(huán)等形態(tài)特征術語,是毒蘑菇錯誤說法“與時俱進”的表現(xiàn),錯誤說法甚至因此具備了一點可靠性。同時生有菌托和菌環(huán)、菌蓋上往往有鱗片,是鵝膏屬的識別特征,而鵝膏屬是傘菌中有毒種類最為集中的類群。也就是說,按照“有菌托、菌環(huán)和鱗片的蘑菇有毒”的鑒別標準,可以避開包括白毒傘和毒蠅鵝膏在內(nèi)的一大波毒蘑菇。但是,這條標準的適用范圍非常狹窄,不能外推到形態(tài)高度多樣化的整個蘑菇世界,更不能引申為“沒有這些特征的蘑菇就是無毒的”。
          很多毒蘑菇并沒有獨特的形態(tài)特征,如亞稀褶黑菇,沒有菌托、菌環(huán)和鱗片,顏色也很樸素,誤食會導致溶血癥狀,嚴重時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
          另一方面,這條標準讓很多可食蘑菇躺著也中槍。例如,常見食用菌中大球蓋菇有菌環(huán)、草菇有菌托、香菇有毛和鱗片。
        菌雖然好吃但要懂分辨
        快告訴身邊小伙伴們
        不要誤食了這些有毒的食物!

        相關附件:

        相關信息

        微信
        智能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