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專題集錦  /  科普專欄

        勿采食、勿購銷!珍愛生命,遠離這些毒蘑菇,認識一下→→→

        發布日期:2019-06-14 08:27:59 來源:韶關發布
        打印
        當前
        全市各地普遍雨水充沛 
        是野生菌類的生長旺盛期
        也是誤采誤食野生菌和野生植物中毒事件的高發季節
        夏至將至,勿采食、勿購銷
        珍愛生命 遠離毒蘑菇



          據了解,野生毒菌毒性非常強,大部分誤食后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癥狀以及精神亢奮、精神抑制、精神錯亂、幻覺等精神癥狀,嚴重的可出現溶血、肝臟和腎臟損傷等嚴重癥狀。 目前對有毒菌類中毒尚無特效療法,且中毒癥狀嚴重,發病急,死亡率高。
          據統計,我省毒蘑菇種類有112種,中毒種類較多的有鵝膏菌、紅菇、牛肝菌、絲蓋傘、花褶傘等類群。其中最常見的毒蘑菇是鉛綠褶菇及我省特有的劇毒蘑菇白毒傘。
          一些野生毒菌外形與食用菌相似,鑒別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并借助一定的儀器設備,僅靠肉眼和根據形態、氣味、顏色等外貌特征難以辨別。另外,由于在野外,無毒菌類往往與有毒菌類混生,導致無毒菌類上也可能沾染毒性,仍然有中毒的危險。
          市食品安全委員會相關專家提醒:
           ?外出郊游不要隨意采摘野生菌類及植物;
          ?不要隨意購買野生菌類,尤其是沒吃過或不認識的野生菌類;
          ?要避免中毒事件的發生,請勿隨意食用野生菌類,尤其參加集體聚餐、餐飲服務、民俗旅游等活動,盡量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菌類,以確保飲食消費安全;
          ?如果食用野生菌之后出現中毒現象,應立即前往醫院救治,不能拖延。 
        千萬別吃!
        千萬別吃!
        千萬別吃!
           一、廣東常見毒蘑菇的種類
          毒蘑菇又叫毒蕈,據有關資料顯示,世界上已知具較明顯毒性的毒蘑菇種類多達400多種,我國約有200多種,廣東則有100多種。我國含劇毒能對人致死的有10多種,常見毒性強的有褐鱗小傘、肉褐鱗小傘、白毒傘(致命鵝膏)、鱗柄白毒傘、毒傘、殘托斑毒傘、毒粉褶蕈、秋生盔孢傘、包腳黑褶傘、鹿花菌等。
          廣東常見劇毒蘑菇種類有白毒傘(致命鵝膏)、灰花紋鵝膏、黃蓋鵝膏白色變種、粘蓋包腳菇、簇生沿絲傘(簇生黃韌傘)。
         
         
        另外
        下面小編總結了60種常見的毒蘑菇↓↓↓
         

          二、什么是白毒傘
           (一)白毒傘簡介 
          在廣東地區,導致中毒人數最多的兩種蘑菇分別是白毒傘(致命鵝膏)和鉛綠褶菇,其中白毒傘又是毒性最強的。白毒傘的白色菌體幼時卵形,后菌蓋展開成傘狀。常在黧蒴樹樹蔭下群生或散生,分布在廣州、清遠、肇慶等地,大量生長于春季溫暖多雨的3~4月,5~7月也少量出現。
         
         
           (二)白毒傘的毒性 
          廣東98%的毒蘑菇中毒死亡案例均是源自吃了白毒傘。約50克的白毒傘即可使50公斤的成年人致命。白毒傘的毒素主要為毒傘肽和毒肽類,在新鮮的蘑菇中其毒素含量甚高。另外,毒傘肽易溶于水,因此往往喝湯者比不喝湯者中毒嚴重。這些毒素對人體肝、腎、血管內壁細胞、中樞神經系統以及其它組織細胞的損害極為嚴重,最終因造成人體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導致死亡,死亡率高達90—100%。
         
         
           (三)誤食白毒傘的臨床癥狀 
          白毒傘中毒屬于肝臟損害型,這是引起毒蘑菇中毒死亡的主要類型。其中毒發病過程可分為潛伏期、胃腸炎期、假愈期、內臟損害期、精神癥狀期和恢復期等6個時期。 白毒傘引起中毒潛伏期長達24小時,一般為8~10小時。
           誤食后主要出現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等急性胃腸炎癥狀。部分嚴重病人病情迅速惡化,出現狂躁、驚厥等精神癥狀,甚至很快休克、昏迷、抽搐、全身廣泛出血,呼吸衰竭,短時間內死亡; 部分病人在1-2天后會進入“假愈期”,表現為急性胃腸炎癥狀暫時緩解或消失,精神狀態較好,無明顯癥狀,給人以病愈的感覺,但此時毒素反而被腸道吸收,通過血液進入臟器與靶細胞結合,逐漸侵害實質臟器;部分病人經過1天左右,病情突然惡化,進入“內臟損害期”,累及肝、腎、心、腦等臟器均有一定程度的損害,以肝臟損害最為嚴重,出現中毒性肝炎的表現。經過積極治療后,病人可恢復,但也有人出現肝衰竭致死的情況。
         
         
           (四)白毒傘中毒的診斷與治療 
          診斷依據有:①有食用白毒傘史;②臨床表現與白毒傘中毒相吻合;③將剩余的或再次采集的蘑菇送植物或真菌研究部門進行毒蘑菇形態學鑒定。
          治療:目前對白毒傘中毒尚無特效療法,強調及時催吐、洗胃、導瀉、灌腸,盡早排出毒素,糾正脫水及電解質紊亂等對癥治療。
        自我急救:
          1、立即呼叫救護車趕往現場;
          2、要立刻進行催吐,可先讓誤食者服用大量溫鹽水,5-10ml一次,然后用手指(最好用布包著指頭)刺激咽部,促使嘔吐,以減少毒素的吸收;
          3、孕婦慎用催吐;
          4、如果中毒者出現昏迷,則不宜進行人為催吐,否則容易引起窒息;
          5、加蓋毛毯保溫;
          6、凡同食用過同樣蘑菇者,無論是否發病,同樣需立即到醫院進行檢查;
          7、食用過的剩余蘑菇,應留存以供檢驗,查明中毒原因。
           (五)警惕中毒“假愈期”
          部分病人經治療后,急性胃腸炎癥狀逐步緩解甚至消失,給人以病愈的感覺,其實此時毒素正在通過血液進入肝臟等內臟器官,侵害了實質臟器,會在1~2天后病情迅速惡化,累及肝、腎、心、腦等臟器,以肝臟損害最為嚴重。所以,在中毒初期癥狀緩解時,仍應留在醫院積極接受治療,觀察一段時間,確保病情穩定好轉再出院。
           三、毒蘑菇的識別誤區
          根據傳統的個別簡單方法和特定經驗來識別不同地方復雜多樣的毒菌和食用菌是造成誤食中毒的原因之一。不要嘗試用聽來的所謂的“民間偏方”去分辨毒蘑菇,因為很多方法都是訛傳,沒有科學依據。即使是專家,在分辨的時候可能也需要用到專業的儀器才能將外形相似的品種分辨開來。
           四、關于毒蘑菇的N種錯誤說法
          錯誤說法1:顏色鮮艷的,或外觀好看的蘑菇有毒。
          這“鮮艷”和“好看”本身就沒有具體絕對的標準。事實上色彩不艷、長相并不好的肉褐麟小傘、秋盔孢傘等卻極毒。上文提及的白毒傘是純白色的,樸實無華,卻是廣東地區毒蘑菇中毒的第一殺手。毒蠅傘很漂亮,鮮紅色菌蓋點綴著白色鱗片的形象構成了“我有毒,別吃我”的警戒色,不少蘑菇藝術品都是以它為原型創作的,它的確有毒。但也有一些可食蘑菇種類是美貌與安全并重的,同樣來自鵝膏屬的橙蓋鵝膏,具有鮮橙黃色的菌蓋和菌柄,未完全張開時包裹在白色的菌托里,有“雞蛋菌” 的別稱,是夏天游歷川藏地區不可不嘗的美味。
           錯誤說法2:毒蘑菇蟲蟻不食,有蟲子取食痕跡的蘑菇是無毒的。
          然而事實上,很多對人有毒的蘑菇是其他動物的美食,比如豹斑鵝膏經常被蛞蝓取食。白毒傘也有被蟲嚙食的記錄。
          錯誤說法3:毒蘑菇與銀器、大蒜、大米或燈芯草同煮可致后者變色;毒蘑菇經高溫烹煮或與大蒜同煮后可去毒。
          銀針驗毒是個流傳千年的古老傳說,原理是銀與硫或硫化物反應生成黑色的硫化銀。古法提煉的砒霜純度不高,常伴有少量硫和硫化物,用銀器有可能驗出;但所有毒蘑菇都不含硫或硫化物,不會令銀器變黑。至于毒蘑菇致大米、大蒜或燈芯草變色的說法則完全出自臆想,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這種現象確實存在。有實驗人員曾經用致命白毒傘和大蒜同煮,結果湯色清亮,大蒜顆顆雪白,兼之鮮香四溢,令人食欲大振。
          高溫烹煮或與大蒜同煮可以解毒的說法危害更甚,人們可能對解毒效果抱有信心而吃下自己無法判斷的蘑菇,從而增加了中毒風險。不同種類的毒蘑菇所含的毒素具有不同的熱穩定性。以白毒傘為例,其毒性成分毒傘肽,包括至少8種結構類似、骨架為8個氨基酸構成的環狀肽。毒傘肽的穩定性很強,煮沸、曬干都不能破壞這類毒素,人體也不能將其降解。其中毒性最強的α-毒傘肽口服半致死劑量(LD50)是每千克體重0.1毫克,意味著吃下一兩朵白毒傘就足以奪去一個成年人的生命,而且一旦入口就沒有任何解藥。大蒜里的活性物質有一定的殺菌作用,但對毒蘑菇完全無能為力。
           錯誤說法4:受傷變色、流汁液者有毒。
          其實這并不絕對,像松乳菇、紅汁乳菇受傷處及乳汁均變藍綠色,卻是味道鮮美的食用菌。
           錯誤說法5:毒蘑菇往往有鱗片、粘液,菌桿上有菌托和菌環。
          提及鱗片、粘液、菌托和菌環等形態特征術語,是毒蘑菇錯誤說法“與時俱進”的表現,錯誤說法甚至因此具備了一點可靠性。同時生有菌托和菌環、菌蓋上往往有鱗片,是鵝膏屬的識別特征,而鵝膏屬是傘菌中有毒種類最為集中的類群。也就是說,按照“有菌托、菌環和鱗片的蘑菇有毒”的鑒別標準,可以避開包括白毒傘和毒蠅鵝膏在內的一大波毒蘑菇。但是,這條標準的適用范圍非常狹窄,不能外推到形態高度多樣化的整個蘑菇世界,更不能引申為“沒有這些特征的蘑菇就是無毒的”。
          很多毒蘑菇并沒有獨特的形態特征,如亞稀褶黑菇,沒有菌托、菌環和鱗片,顏色也很樸素,誤食會導致溶血癥狀,嚴重時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
          另一方面,這條標準讓很多可食蘑菇躺著也中槍。例如,常見食用菌中大球蓋菇有菌環、草菇有菌托、香菇有毛和鱗片。
        菌雖然好吃但要懂分辨
        快告訴身邊小伙伴們
        珍愛生命 遠離毒蘑菇

        相關附件:

        相關信息

        微信
        智能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