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專題集錦  /  紅色文化專欄

        【高質量發展】仁化縣扎實推進“紅色村”建設 全面賦能鄉村振興

        發布日期:2024-02-01 09:13:41 來源:本網
        打印
        仁化縣是廣東省革命老區,紅色底蘊深厚,紅色資源豐富。近年來,仁化縣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振興,以強化組織建設、打造教育名片、聚焦產業發展,全面推進紅色村建設,讓發展的種子在這片“紅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抓實組織建設,筑牢堅強紅色堡壘

        2018年,城口鎮恩村村以實施“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為契機,堅持黨建引領,依托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入挖掘利用紅色資源,弘揚優良革命傳統,著力改善民生水平,反哺革命老區和老區人民,助推鄉村振興。

        圖片

        在村里的黨群服務室內,一塊大黑板引人注目,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黨小組在群眾當中收集的各類待處理問題,這是村“兩委”在周例會上要討論的重要議題。每次周例會前,包片的村干部會整理黨小組收集和處理的問題,對問題分門別類進行研究,并商討解決辦法。“村子的建設關乎全村的每一個人,要多聽村民們的意見,我們要建設群眾滿意、群眾喜歡的‘紅色村’。”恩村村黨支部書記鄧攸發說道。
        恩村村建立以村黨組織領導為核心,各村級組織各司其職、協作聯動的鄉村治理體系,充分發揮黨群理事會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作用,有效激發了黨員群眾在古村保護和紅色村建設中的主體意識,把村“兩委”工作目標與群眾意愿有機融合起來,把村黨組織的決策轉變成黨員群眾自覺行動方向,進一步推動工作開展。
        村子強不強,得看“領頭羊”。恩村村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積極推進黨的組織覆蓋與工作覆蓋工作,建立村“三重一大”事項村黨組織討論在先、村成立各類組織黨的工作在先、村各項工作黨員帶頭在先的“三在先”工作機制。組織成立黨員志愿服務隊,讓黨員掛牌亮身份顯擔當,充分發揮黨員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級矛盾化解、遵守村規民約、帶頭發展致富等方面上的先鋒模范作用。開展黨員評星定級工作,制定先進標準,讓每個黨員有“尺”可量、有“據”可評。
        “為進一步筑牢紅色黨群陣地,我們結合村里的資源,積極做好黨群服務中心陣地建設,不斷延伸黨建觸角。”恩村黨支部進一步豐富黨群服務中心實體化功能化,建設鄉村振興“一校三站”,即農民夜校、黨員志愿服務站、微型人才驛站和文明實踐站。將“一校三站”打造成為延伸至周邊上寨、東光、厚坑等村共享的農技培訓、群眾休閑活動、創業致富的中心,作為發展紅色古村精品游的游客集散中心,帶動黨員群眾在鄉村振興中建設美麗新農村,傳承古村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提升知恩感恩、守望相助、鄰里相幫的文明鄉風。

        抓活紅色資源,打造優質教育基地

        2019年,安崗村成為廣東省第一批紅色村黨建工程示范點,充分挖掘保護利用本地紅色資源,堅持“抓示范、創特色、帶整體”的總體路線,致力將安崗村打造成為紅色資源豐富,時代特色鮮明、社會影響廣泛的紅色教育名片。安崗村充分用好上級專項資金,按照“最大限度保護紅色革命遺址”的原則,與黨史、文物部門加強溝通協作,對每個遺址遺跡進行審核認定,做到應保盡保,保留建筑的原有風貌和文化氣息。同時,修繕好思詒堂、華陽寨、阮嘯仙居住舊址等紅色歷史遺跡,對年久失修、破損嚴重的革命遺址做到應修盡修。文物柜里,破舊的走馬燈、草鞋、斷裂的皮帶……紅軍長征時的老物件靜默無聲,卻能在人的心里激蕩起革命年代的戰斗回響。

        圖片

        安崗村對重要紅色革命遺址進行布展設計,注重展陳,進一步挖掘紅色資源,豐富紅色內涵,充分發揮宣傳教育功能,將安崗“紅色村”建設成為教育效果好、承載能力強、示范作用大的黨性教育基地,開展瞻仰史跡、緬懷先烈、現場教學等活動,使紅色教育形式多元化,推動形成廣大干部群眾紅色文化宣教區。同時,探索制作“紅色村”專題片,以革命先輩阮嘯仙為原型打造《閃耀北斗星》革命斗爭史舞臺劇,出版了《華陽寨保衛戰》《安崗村革命史》《阮嘯仙在仁化》等相關書籍。在思詒堂、華陽寨保衛戰舊址設立“新時代講習所”,定期開展“紅色講壇”,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與弘揚紅色精神結合起來,使廣大黨員群眾在宣講中汲取奮進的力量,成為推動現代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
        “作為省級‘紅色村’,我們要講好屬于這片紅土地上的‘安崗故事’。”據了解,安崗村對各級黨組織已開展現場紅色教育宣講累計1005批次,共27810人次。

        抓住發展機遇,振興鄉村多元產業

        新白村是革命老區小山村,是紅軍長征右翼隊伍所經之地,在這里曾留下朱德、聶榮臻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足跡。自2020年被評為中組部紅色村組織振興建設紅色美麗鄉村試點以來,新白村大力弘揚長征精神,因地制宜在仁化縣北部山區探索出一條“黨建強、鄉村美、產業興、機制活、治理好”的鄉村振興發展之路。

        圖片

        紅色故事是革命老區的精神動力,新白村依托深厚的紅色文化,為文旅融合發展注入靈魂。把紅軍長征革命烈士紀念碑、紅軍橋、李氏宗祠等革命遺址串珠成鏈,精心設計出3條紅色研學路線;推出高坪省級保護區—高坪水庫—魚皇村萬畝生態茶園—新白村探尋紅軍長征精神研學路線;打造魚皇—鎮區—新白段、青逕—新白—中山—前洞段兩條鄉村振興風貌帶;規劃“尋根粵北紅色之源,探秘仁化竹海茶鄉”經典旅游路線,并成功入選廣東省森林旅游特色線路。新白村充分發揮省級紅色村示范帶動作用,有效帶動連片規劃、連片建設。據統計,今年來,新白村共吸引紅色研學、觀光團體3000余人次,帶動村集體收入增收約8萬元。
        面對本地產業規模小、鏈條短,產業缺乏品牌帶動,找不到發展方向等等的現實難題,新白村打出“紅色+綠色”產業融合組合拳,用好用新當地紅色文化及綠色產業的資源,做實做好“土特產”文章。新白村黨支部積極探索“黨支部+農業公司+經濟聯合社+合作社+農戶”合作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紅山白毛茶”茶產業,現種植茶園200畝,形成茶葉育種、自動化制茶、茶園觀光、茶養生等產業鏈,積極擴大農業公司經營范圍,新增農副產品銷售、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民宿等18項經營業務,實現從“點上發力”到“多面開花”,成功帶動周邊農戶500余人就業,使村集體經濟及村民收入有效增收,助力鄉村經濟發展。
        產品走得遠,質量是關鍵。紅山鎮積極提升產品質量體系支撐,與“南方+”合作推動公共品牌的建設,推出特色品牌,如第一書記試驗田,并通過“我承諾”等方式提供質量保障。通過統一宣傳、統一包裝、統一銷售,極大地改變了原本產業小、散、亂的現狀,成功從“小生產”變“大市場”。“從前種植白毛茶,銷路窄,茶葉不好賣,收益也少。現在不一樣,我們建起了農業公司,也有了自己的品牌,不愁賣不出茶葉哩!”已在本地種植多年白毛茶的農戶李大哥侃侃而談。
        據統計,2022年新白村集體經濟收入已超過30萬元,與“紅色村”建設前相比收入增幅達206%。

        圖片

        來源:縣委組織部 丘露妍

        編輯:謝文怡 校對:凌瑩

        責編:蔡權聰


        相關附件:

        相關信息

        微信
        智能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