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星輝永恒綻放
——中共五嶺地委與凌溪的故事
蕭生奎 劉石古 劉耀東
一、創建五嶺抗日根據是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英明決策
凌溪,是一片紅色的土地!
凌溪,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凌溪,是一片充滿魅力的土地!!!
她,坐落在粵北仁化縣長江鎮東南的南山山麓。境內山巒起伏,溪梁相間環繞。綿延青山,四季滴翠,鳥語花香。東與江西大余縣的河洞鄉為界,南鄰南雄市百順鎮,北和西,分別與本鎮的冷飯坑和學堂垇相鄰。
她引以自豪的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早中期,項英和陳毅就在凌溪一帶活動過,播下了紅色的種子。著名的中共五嶺地委和粵贛湘邊區人民解放總隊,就在凌溪的土地上誕生。
為什么五嶺地委和邊總在凌溪誕生呢?故事得從頭說起。
1944年春夏,侵華日軍集結了51萬精銳部隊,發動了豫湘桂戰役,打通了平漢線和湘桂線,占領了長沙衡陽等地。兩廣地區面臨全面淪陷的威脅。同時,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屢吃敗戰。因此,毛澤東和中共中央認為:應抓住時機,馬上創建華南抗日根據地,以五嶺地區(粵贛湘邊區)為中心,東聯粵贛閩邊區,西聯粵湘桂邊區,依托復雜的山地,切斷湘桂線和粵漢線,與華中、華北、華東抗日根據地互相策應,加速抗日戰爭勝利的進程,也為日寇投降后必然會發生的內戰打好堅實基礎。
1944年10月,中共中央決定,以八路軍120師359旅為基礎,組成18集團軍獨立第一支隊,又稱南下支隊。王震任司令員,王首道任政委,郭鵬任副司令員,王恩茂任副政委,朱早觀任參謀長。南泥灣英雄團團長陳宗堯是第1大隊大隊長。著名戰將賀炳炎廖漢生就在5大隊任大隊長和政委。南下支隊轄第1、2、3、4、5大隊,4000余人。同時,中共中央調往新四軍第5師工作的軍政干部900人,組成第6、7大隊,合計5060人。南下支隊出發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任弼時親自送別。毛澤東主席還跟王震面授機宜,要他做好最壞的打算。1944年11月9日,部隊從延安出發,向湘粵贛邊區挺進。
1945年1月26日,日軍40師團從湖南道縣出發,攻克廣東樂昌后,與北上的104師團夾擊韶關,此日,韶關淪陷。
鑒于局勢變化,毛澤東電令王震,盡快脫離戰場,直插粵贛湘邊區。然而此時,南下支隊剛剛殺出3萬日偽軍的包圍圈,到達鄂豫皖邊區的大悟山與新四軍李先念部第5師會合。
1945年7月27日,在湖南寧鄉縣的王震,收到了毛澤東的電令:“你支隊唯一的任務是爭取一刻千金的時間,在粵北、湖南創立五嶺抗日根據地,并與廣東我軍連成一片,準備內戰時牽制南方一翼。”與此同時,毛澤東再次電令廣東區委,立即執行中央的命令,派一支強有力的部隊北上,迎接王震部隊。幾天后,廣東區委執行中央的命令:派珠江縱隊司令員林鏘云、東江縱隊副司令員王作堯、東江縱隊政治部主任楊康華,組成粵北指揮部和粵北黨政軍委員會,負責統一指揮在粵北的武裝部隊和領導粵北的各級黨組織。
1945年8月11日,在湖南衡山的南下支隊,收到中共中央由毛澤東簽發的電令:“蘇軍參戰,日寇投降,內戰迫近,你們的任務仍然是迅速到達湘粵邊與廣東部隊會合,堅決創造根據地,準備應付內戰。”
1945年8月,在林鏘云、王作堯、楊康華率領下,東江縱隊和珠江縱隊共抽出1700多人,分別從博羅縣、三水縣出發,挺進粵北。
1945年8月26日,八路軍南下支隊歷經10月的苦戰惡戰,終于到達粵北南雄縣百順地區。在百順停留了3天,還來不及與東縱珠縱北上部隊會合,因局勢變化,奉命北返。此時,日本帝國主義已宣布投降。但東縱和珠縱北上部隊奉命留在五嶺一帶堅持武裝斗爭,執行開辟粵贛湘邊根據地的任務。
1946年6月,東縱和珠縱部隊奉命北撤山東。為了對付內戰成為一翼,特留下東江縱隊第5大隊、風度大隊第12中隊200多人。由黃業、劉建華、陳中夫組成粵北臨時工委。黃業任書記兼
主管軍事,劉建華、陳中夫任委員。工委奉上級命令決定:在南雄帽子峰、大庾嶺、始興、湖南汝城、仁化的凌溪(當時凌溪歸南雄管轄)一帶隱蔽,擇機發展壯大隊伍,創立根據地。
張華,廣西來賓縣人,廣西師范專科學校畢業,1936年入黨,在韶關八路軍辦事處工作,1940年夏他擔任始興縣委書記,稍后為黨的粵北特派員和中共南雄中心縣委書記。
劉建華是江西尋烏縣河南鄉龍圖下村人,14歲參加革命,16歲入黨,和項英陳毅一起,在贛南打了3年游擊,資格老,經驗豐富。抗日戰爭時期,又服從黨的安排,留在贛粵邊界和東江縱隊革命。是來粵贛湘邊區的最佳人選。
黃業,廣東惠陽人,1938年10月,他就參加了抗擊日軍大亞灣登陸作戰,1938年11月入黨,是東江縱隊的優秀指揮員.
1946年7月,國民黨撕毀《停戰協議》,悍然發動全面內戰。隱蔽部隊恢復公開活動,發動群眾開展反內戰,反“三征”斗爭。
1947年3月,中共香港分局依照中共中央指示,經精心挑選策劃,派張華來到凌溪,決定在密林深處的南山腹地云影庵成立中共五嶺地委。按上級指示,張華任書記,黃業、劉建華任副書記,金陽、陳中夫為委員。同時,將在粵北的武裝力量統編為粵贛湘邊區人民解放總隊(簡稱邊總)。黃業任總隊長,張華任政委,劉建華任副總隊長,陳中夫任政治部主任。下設4個支隊,1個獨立大隊和2個地方大隊,分別在粵贛湘各地區活動。凌溪、高坪、文章 、曾洞、湖洋洞,成為五嶺地委和總隊機關的常駐地。地委和總隊部以及葉昌率領的第1支隊設在凌溪。從始,凌溪成為五嶺地區武裝斗爭的領導中心和根據地。
二、凌溪是中共五嶺地委的誕生地,是五嶺武裝大發展的決策地
隨著中共五嶺地委和粵贛湘邊區人民解放總隊在凌溪成立,凌溪地區成為名副其實的游擊隊的根據地,成為五嶺斗爭大發展的決策地。
以粵贛湘邊區為中心的五嶺地委,轄粵北的南雄、始興、曲江、仁化、樂昌、乳源,贛南的大余、崇義、南康、上猶、全南、龍南、定南、信豐、贛縣、萬安、泰和,湘南的桂東、汝城、資興、郴州、酃、宜章、臨武、永興、桂陽、安仁、耒陽、衡陽共28個縣。
1947年4月,五嶺地委在凌溪召開第一次會議,葉昌、戴耀、陳子揚、吳伯仲等各部隊領導人出席了會議。根據廣東區委黨委的指示和五嶺地區形勢,會議決定,當前仍以“反三征”為中心,發動群眾,擴大隊伍,坐北朝南,積極準備條件向贛南、湘南發展,擴大游擊區,建立根據地;依靠山區,逐步向平原發展,整編隊伍,亮出黨的旗幟,放手打出去:由小勝搞到大勝。會議開了三天,解決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問題。這是五嶺地區武裝斗爭向前大邁步的新起點。
1947年4月底,中共五嶺地委為了配合五嶺地區的軍事斗爭,加強政治思想宣傳工作,創辦了地委機關報《人民報》。社長金陽,主編楊平。中共香港分局派來的劉南文、孫立為編輯,芳嫂負責油印,伍華和龔濟民負責刻鋼版。部隊隱蔽期間,只有陳瑞明和伍華兩人負責臘紙刻印工作,稍后又調來郭紫云和汪銀英。報社早期在湖洋洞后山的一個山坳里搭寮掩蔽辦報。沒有印油,游擊戰士們就到附近的村里要鍋底灰,用生油配好代替油墨用。沒有紙張,就請老鄉到長江、內良、河洞去買。用得最多的紙,是湖洋洞山坑紙場生產的土紙。有黨中央毛主席的重要文獻,就用玉扣紙。報紙一般印一千份,發行到粵贛湘邊區各地。最遠的發行到廣州珠三角和香港一帶。受其影響,廣州、珠三角和香港的進步熱血青年,紛紛前往凌溪參加革命。南雄珠璣中學學生會主席周才,征得黨組織同意,帶了陳尚明、陳尚雄、李英貴、吳健南、鄧偉明、張士文、張士昆、歐陽干戈、劉普勝等12名青年學生到凌溪參加革命。珠璣中學老師梁釗、楊健又帶了張振興、陳尚士、吳述賓、陳億通、劉顯明、雷際
堯等十幾名學生來到凌溪參加革命。各地黨組織陸續送來的干部和學生有:唐明、鄺哲民、陳因、何平、趙菁、梁芬、李安、何耀恒、何虹、胡明、黃江、陳英等數十位。素質最高的唐明,抗戰期間,他長期在國民黨軍余漢謀的12集團軍搞地下工作,他精通物理、化學,擅長搞無線電、會制造地雷,是五嶺的著名科學家,深得五嶺地區指戰員尊重和愛戴。
更有意思的是:編輯劉南文征得領導同意,把報社地址印為韶關市風度中路一家國民黨辦事機構的門牌,以至于國民黨當局發生內訌,把那家機構抄了,機構人員被投進監獄。經韶關地下黨組織調查證實后,五嶺地委給劉南文記了一功。
一下子涌來那么多新人,五嶺地委決定辦班,以提升他們素質,堅定他們的信念。培養干部的是研究生班,培養優秀戰士的是青干班。兩個班在凌溪高坪開辦。后來又轉移到湖洋洞、曾洞、云影庵,一個月后又回到高坪。
青干班班主任是鄭彥文,同時兼支部書記,陳丕為軍事教官兼管生活。張華講“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黃業講“游擊戰爭問題”,金陽講“革命人生觀”。結業后,學員分到各部門工作,成為優秀指戰員。
三、凌溪是改造綠林隊伍的基地
1947年4月,在仁化汝城邊境活動的綠林隊伍頭頭劉老成(長江功富人,又名劉芳瑞),得知凌溪游擊隊越來越強大,而自己又斗不過周文山,就有了改邪歸正、參加革命、歸屬游擊隊領導的念頭。于是,他派人秘密找到凌溪游擊隊的地下交通員溫和英同志,表明思想態度。溫和英是曾洞村人,嫁到長江墟中和街藍氏家,做點小買賣,經常出入曾洞凌溪。她把這個情況向葉昌作了匯報,葉昌向地委和“邊總”報告。于是,地委立即派葉昌率盧志光中隊到湖南汝城縣東嶺鄉三江口嶺子頭村,找到劉老成。劉老成滿口答應葉昌的要求。于是,在第二天,劉老成帶領他的隊伍(一共56人),跟隨葉昌來到凌溪高坪。見到張華、黃業、劉建華,劉老成提出歃血為盟。為了爭取改造這支隊伍,地委同意利用這種封建結義的形式,取得劉老成的信任,在高坪村楊道德家的上廳舉行了斬雞頭、飲血酒的盟誓儀式。儀式后,總部授予劉老成成為仁汝義勇大隊的番號,任命劉老成成為大隊長,歸葉昌領導的第1大隊指揮。同時,派李康壽當大隊特派員,黃竹、黃匡當中隊長和文化教員。
四、凌溪人民參軍參戰,送情報當向導
1947年3月起,五嶺地委一方面掃清周邊國民黨反動派據點,另一方面發動群眾進行減租減息,打開地主豪紳的糧倉,把糧食分給農民,解決群眾渡荒問題。同時,向群眾宣傳我黨我軍的方針政策,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內戰,強行征兵、征糧、征苛捐雜稅的罪行,號召人民群眾起來反內戰,反“三征”。在共產黨領導下,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人民群眾覺醒了,紛紛報名參軍。整個凌溪村,包括曾洞、湖洋洞、元坵、玍嶺、劉屋村、高坪、文章 、新屋下,參加赤衛隊、常備隊、游擊隊、農會的群眾有80多人。攻打長江、白云、河洞等地,還有群眾組成擔架隊、運輸隊、自衛隊,為解放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947年4月,曾洞的溫和英,從女兒鄧順玉口中得知,廣東仁化縣國民黨黨縣政府,派一個排的兵力,武裝押解一批鈔票和物資到長江,作為當地反動政府軍隊和警察的經費。溫和英立即趕到凌溪將情報告訴葉昌。經研究,葉昌決定率領劉裕安、盧志光中隊乘夜從凌溪出發,第二天清晨趕到長江深圳地段伏擊。臨近晌午,30多名敵人護著幾擔東西進入了伏擊圈。葉昌一聲令下,機槍、步槍、手槍和手榴彈一齊向敵人開火,敵人遭到突然襲擊,驚慌失措,退路又被劉裕安中隊切斷,十五分鐘結束了戰斗,殲敵30多人,繳獲長短槍30多支,鈔票兩擔及一批物資,幾名俘虜教育后釋放。可喜的是,那一百多斤鈔票,解決了五嶺地委和邊總機關半年的經費,也給國民黨仁化縣政府予以沉重的打擊。
溫和英、鄧順玉、溫日香等村民不但給凌溪游擊隊提供情報、電筒電池、藥品、筆紙,還千方百計籌糧和做向導。凌溪高坪村的楊道德,不但自己為五嶺地委和邊總做事,還說服帶動家人為五嶺地委和邊總做事。
1948年8月,在凌溪保衛戰中負傷的陳石養,游擊隊三天后才在將軍石山上找到他。找到他時,他大腿的傷口已化膿生蟲,隊醫麥雅貞在現場為陳石養清理包扎好傷口后,戰友們將陳石養抬回高坪營地養傷。幾天后又轉到湖洋洞,住在黃羅嬌家養傷,楊道德略懂一點中草藥,于是,就和麥雅貞上山采集,回來用石杵石臼舂好成糊狀敷上。他采集的草藥有消炎生肌拔毒化膿功能。在楊道德、黃羅嬌、游二妹、溫丁鳳和麥雅貞精心護理下,不到一個月,陳石養就歸隊了。
凌溪保衛戰中,另一位受傷的游擊隊戰士叫梁滿,他是陰部受傷,邊總醫療隊因缺少做特殊手術的器械藥物,無法醫治,又是楊道德和幾個老鄉,找來牛尾毛,經煮沸后,捆扎在傷口,二十多天后,梁滿恢復了健康,與戰友們并肩戰斗了。
五、魚水情深,友誼永傳
1947年春節,經組織批準,葉昌和麥雅貞喜結良緣,湖洋洞僅有十把戶人家,沒有新房,村中黃羅嬌老人就主動騰出一間廂房讓他倆做新房。聽說“觀音娘娘”喜結良緣,高坪、劉屋、玍嶺、文章 等附近的村民,都紛紛擔著酒、抬著豬肉,敲鑼打鼓前來恭賀,整個湖洋洞成了歡樂的世界。
五嶺地委成立后,凌溪成了五嶺地區武裝斗爭的中心,廣泛發動群眾,反“三征”,作為醫務人員的麥雅貞,也經常下去幫群眾治病,做宣傳教育工作。那時,山區群眾生活非常艱苦,又缺醫少藥,有病沒錢醫。
有一天,高坪一位婦女氣喘吁吁找到麥雅貞,說她一個小孩不省人事了,求麥雅貞去看看,看能不能救。麥雅貞立即背上藥箱,帶上朱依群一路小跑趕到她家。原來,她的小孩昏昏沉沉躺在床上,正在發高燒,還有肺炎。麥雅貞立即把當時最好的藥給他服用,直到小孩有了明顯的好轉反應才走。臨走前,把服藥的方法教給那位母親。三天后,那小孩恢復了健康,活蹦亂跳地在村里跑來跑去了。這婦女及一家人高興極了,特意跑到湖洋洞致謝,說麥雅貞是神仙,是“觀音娘娘”。很快,麥雅貞是“觀音娘娘”的消息傳遍了五嶺地區。邊總醫護人員為當地群眾求死扶傷的好事還很多,令五嶺地區人民永世不忘。
六、戰績不凡,使命完成
在中共五嶺地委和邊總機關的領導下,五嶺地區的武裝力量,在三年多的對敵斗爭歲月里,進行了大小戰斗300多次,擊斃擊傷敵人共12000多人,俘敵1800多人,繳獲各種槍支及戰略物資10000多件。五嶺地委領導下的人民武裝,從最初幾百人,發展到12000多人。1948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軍委批準,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于1949年1月1日宣告成立。轄北江第2支隊,贛南支隊和湘南支隊。
據不完全統計,在三年多的戰斗中,僅葉昌支隊就有勞火等36名指戰員光榮犧牲。凌溪籍犧牲的游擊戰士和農會干部就有:黃云行、黃明古、李忠明、黃歷傳、黃云高、溫安勝、劉興傳等人。
1949年4月,五嶺地委領導指揮邊總各部下山對敵全面進攻,解放了大片農村平原地區。6月開始,配合解放大軍,先后解放了粵贛湘邊區各縣。期間,還號召各縣民眾支前支軍。粵北6縣共向解放大軍提供糧食1315萬斤,柴草288萬斤,木料2.2萬根,木船430只,組織民工28.8萬人。為解放華南地區作出了重大貢獻。
此外,凌溪籍游擊戰士周濟民、黃玉石、溫春古等同志,隨北二支隊改編為韶關軍分區11團,參加了解放華南的戰斗,為抗美援朝訓練新兵,建功立業。
1949年中秋節,長江解放。隨著韶關全境解放,中共五嶺地委和粵贛湘邊區人民解放總隊的歷史使命也宣告完成。
凌溪,又迎來了新的時代!
(縣史志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