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同年11月2日,紅一軍團二師一部為了占領城口厚坑有利地形,扼防仁化來追之敵,掩護紅軍大部隊向西挺進。天還沒拂曉,就從長江歐奢出發,一路急速前進,過滸松,穿坳背。當到牛皮洞時,部隊已經一口氣行軍70多里,戰士們累得有些氣喘吁吁。為了養精蓄銳,繼續全速前進,部隊下令就地休息片刻。
戰士們紛紛提著喝空的軍用水壺到牛皮洞村東頭的過路壩水井取水。這時戰士小林也提著空水壺到井邊取水,正在往水壺灌水的高連長忙奔到小林跟前。“小鬼,你頭幾天得了重感冒,身體這么虛弱,不能喝生水!”連長關切地說,“我聽說這個村子早幾年鬧過農會,群眾基礎較好,我們去看看找不找得到水喝。”
小林忙說:“不,不了!”
但不由得小林分說,高連長拉著小林就往村里走。
他們走到村口時,迎面發現一個年青人看到他們后,立馬轉身拔腿往村里走。
高連長忙喊:“喂!老鄉,別跑!我們是共產黨領導的隊伍,是不會傷害老百姓的。”
那個年青人停下了腳步,當他們走近時,青年人睜大眼睛用疑惑的目光打量著這兩個衣衫襤褸、腳穿草鞋的陌生軍人。只見一個身材高大、魁梧,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露出友好的神色;一個矮小消瘦,一雙又大又亮露著稚童機靈的眼睛正望著他。當年青人發現兩個軍人頭上的帽子都有紅五星時,臉上露出興奮的神情說:“你們就是傳說為勞苦大眾打天下的紅軍嗎?”
高連長接著說:“是呀!我們今天路過貴地,這個小戰士有病不能喝生水,只好打擾你們,想找點水喝,你家有嗎?”
年青人說:“有,請跟我來!”
邊說邊把這兩位紅軍帶到村前頭的泥瓦屋門口,從衣兜里掏出鑰匙,開鎖推門。說:“這是我的家。”并非常好客地端來條凳讓座。
高連長忙說:“不啦,我們馬上就要上路。”
年青人找了兩個大海碗,從壁柜里拿出一個大瓦罐,邊倒邊說:“這是我家自做的糯米黃酒,現在還熱。”盛滿后送到高連長和小林跟前,無論如何都要他兩喝下。盛情之下,高連長和小林無法推辭,他們只好接過來大口大口地喝著。
年青人趁高連長和小林喝酒的功夫,從他們手里搶來水壺,把連長剛盛滿的井水倒掉,灌滿了兩壺黃酒。把水壺送到他們手里,說:“把這個拿在路上喝,既解渴又解饑。”
高連長滿臉堆笑從衣袋里掏錢要付,年青人板起臉孔不要“這像什么話,自己人連喝點水都要錢?”高連長只好把錢收起,問:“請問,貴姓,何名?”年青人答:“免貴,姓鄧,名銓富。”
這時,戰士小林從背帶里取出一個油光锃亮,用椰子殼雕成、頂上還釘了一個銅環的碗。雙手捧到年青人跟前:“叔叔,你真好,這只碗是我當兵臨行前,我爸爸親手為我做的。雖然不值錢,你就收下做個紀念吧!”
年青人鄭重地雙手接過碗,說:“好!請你們留下姓名吧?”
“我姓林,大伙兒都叫我小林。”小林搶著說,又指著高連長,“他姓高,是我們的連長,你就叫高連長好了。”
高連長、小林和鄧銓富緊緊握手,依依惜別,走出村子。這時,深秋的山風徐徐吹來,戰士們的疲勞消減了一大半,紅軍休整結束。天空湛藍、秋草金黃,招展的紅軍旗幟在青山藍天間顯得格外鮮艷,牛皮洞整個田垌都是浩浩蕩蕩、步履匆匆向南木方向前進的紅軍隊伍。
紅軍走后,鄧銓富把紅軍戰士小林贈送的椰子殼碗用紅布包好,珍藏起來。他在1974年臨終的時候,雙眼含淚地叮囑女兒鄧丁英:“我死后,不要把這只碗丟失了,它是一個紅軍戰士送給我的。聽說,那個送碗的小紅軍,在厚坑銅鼓嶺的戰斗中英勇犧牲了,死的時候嘴里還咬著敵人的半邊耳朵。”
鄧銓富的女兒鄧丁英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1991年10月,她把這只彌足珍貴的椰子殼碗無償獻給了政府。這是一只不平凡的碗,它不僅是英雄的遺物,而且還是軍民魚水情深的見證。1991年仁化出版的文史畫冊《浩氣千秋》有它的圖片,這只碗現在在仁化博物館珍藏。
(1991年11月6日初稿2017年9月18日修改)
注:本文參考資料《中共仁化縣黨史大事記》;鄧銓富 城口鎮東羅村牛皮洞小組人,1912年出生,1974年逝世;鄧丁英 城口鎮東羅村牛皮洞小組人,1937年出生。
(縣史志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