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到城口,第一次為了寫《紅軍長征過粵北賦》,第二次是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奠基和《紅軍長征過粵北賦》刻碑落成。與城口結緣,原因遠在83年前秋冬之交,那些日子城口發生了一件大事,這是小鎮有史以來最大最重要的事件。
圖:城口鎮
1934年11月2日晚上,槍聲突然響起,紅軍先頭部隊奇襲城口之戰打響,當夜就拿下了這個湘粵咽喉之地。數萬紅軍戰士開始進入城口。這支部隊從江西安遠、信豐突破第一道封鎖線后,進入廣東境內南雄的烏逕,又到江西崇義聶都至大余的五洞,第二次再由仁化入粵。部隊在廣東境內走了二十天,發生過幾次小的戰斗。城口是第二道封鎖線的咽喉。在城口的戰斗除了那晚的奇襲,銅鼓嶺阻擊戰是最大最慘烈的一次。可以說,紅軍長征廣東是第一征、第一程。
圖:正龍街。人民網-廣東頻道
在河邊街、正龍街,我看到了紅軍躺過的巷子,紅軍交通站舊屋就在河邊街上。巷子窄的兩邊,屋檐只留一線天,若是橫躺,頭和腳要抵著兩面墻了。他們一定是順著屋檐躺的。戰士們不進老百姓家里睡,不去騷擾人家。他們的身影在我眼前晃動,離我是如此近,像同處一個時空。某個時刻,就要觸及到了,他們的一個腳步、一個回眸、一縷氣息,我感覺自己不過是掉隊的人。那一群人向著西邊遠去,望著西河岸的路,我陷入片刻的癡想。時間并非迷霧,時間其實一片空透,我聽到了腳步聲、呼喊聲,隨之而來的槍炮聲……
褐紅的土,墨綠的林木,繞在山間的水閃耀著靛藍色的光,我與紅軍看到的山川都是一樣野性十足。城口的東河發源于湖南汝城縣三江口瑤族鎮的九龍江和半奢水,西河則源于湖南邊境的蕉坑和大麻溪河。紅軍先到東河再走西河,幾乎走完全程。東河從半奢水開始,西河則從五里山、三里亭、兩江口直到源頭蕉坑。城口的歲月留在了古秦城上,上寨的馬頭墻、五里亭古道、紅軍標語、錦城溫泉、拱北橋古榕樹,都能讀出時間的氣息。
紅軍攻打城口是11月2日夜,離立冬還有6天。從當事者的日記里找到的是,那時正是寒冷的陰雨天氣,紅軍占領城口兩三日后天才放晴。紅一軍團二師六團一部攻打城口,一營戰士有人深夜泅水偷渡。他們蹚入冰冷的水中,沒有人猶豫。部隊城口休整,都是在街巷、橋上、榕樹下、田間露宿,天冷得受不了,有的人就去溫泉邊取暖。有人在田間把禾草當草墊,翻亂了禾草,放一些蘇維埃鈔票在田里。士兵們寧可挨凍也不擾民。
11月7日拂曉前,紅九軍團戰士在祖堂坪集合準備開拔,這時城口鎮上空濃煙翻滾,火星躥上天空,街上有人家發大火了。紅九軍團是殿后的部隊,最晚一批離開,他們計劃趁夜色向延壽開進。如果救火晚走,有可能遭到尾追的國民黨軍隊的圍剿。但老百姓家失火了,作為人民的子弟兵,他們考慮的不是自己的安危。部隊當即命令紅三師八團兩個營和軍團部直屬宣傳隊留下,一個營占領南北高地擔任警戒,一個營和直屬宣傳隊投入滅火。
老百姓從開始對紅軍躲,到主動來迎接,是紅軍的言行讓他們深受感動。紅軍到城口的第二天,就有人給紅軍燒茶,有的為紅軍做飯、殺豬,有的幫助料理傷員,有18人給紅軍帶路。在馬奢村,13位紅軍傷員掉了隊,村民就給他們送飯送水,還找來了藥,傷員離開村莊時又幫帶路。青逕大水村李德林,秘密護理一位紅軍傷員二十多天,國民黨部隊四處搜捕紅軍傷兵,眼看藏不住了,他才把他轉移到汝城的老虎洞養傷。紅軍經過紅山鎮小典村三天三夜,有兩個傷勢嚴重的紅軍倒在村邊,雖然村民精心護理,最終因傷情過重而犧牲。村民把紅軍戰士安葬在橋旁邊,村民張求興、張志高等為紅軍守墓,八十多年一直延續至今。一支被敵軍四處圍剿的軍隊還能如此體恤民眾,多少年過去,人民依然在懷念。
銅鼓嶺有個厚坑村,當地群眾說,那時戰場上喊聲震天,紅軍愈戰愈勇,在處于不利地形又遭輕重機槍掃射的情況下,硬是把敵人打得縮回了原陣地。如果說城口爭奪戰以智取勝,那么銅鼓嶺阻擊戰則以勇取勝。紅軍撤離戰場時,為了掩埋戰友,找到了當地老鄉,托付給他們,即使這樣的情況下,紅軍也不忘付上勞務費。老鄉們百感交集,他們就是沒錢也會掩埋這些勇士的。
圖:嶺南海北
我來到銅鼓嶺下,仰望高高的烈士紀念碑,一股英雄氣概油然而生。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熊育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