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專題集錦  /  紅色文化專欄

        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開館引起新華網、人民網、南方+等中省媒體廣泛關注!

        發布日期:2019-10-23 09:39:59 來源:本站編輯
        打印
        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開館
        引起新華網、人民網、央視網、南方+、廣東衛視等
        中省媒體廣泛關注!
        ↓↓↓
         
        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開館

          新華社廣州10月22日電(記者呂光一)22日,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于廣東省韶關市開館。
          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位于韶關市仁化縣城口鎮,為廣東省目前唯一以長征為主題的大型紀念館。館內布展主要內容為中央紅軍于1934年10月25日至11月14日長征過境粵北的歷史和紅軍文物。
          據介紹,該紀念館充分運用聲、光、電、VR等新科技手段及油畫、雕塑等藝術表現手段,展現紅軍長征經過粵北的歷史事件和粵北紅色文化歷史,讓人們銘記那段崢嶸歲月和光輝歷史,傳承和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
          同日,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正式加入全國長征紀念館聯盟。
          (來源:新華網)

        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在韶關開館

          人民網韶關10月22日電 (記者 劉泰山) 10月22日上午,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在韶關市仁化縣城口鎮正式開館,成為廣東省境內唯一以紅軍長征為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室內布展主要內容為中央紅軍于1934年10月25日至11月14日長征過境粵北的歷史和紅軍文物。該館充分運用聲、光、電、VR等現代新科技手段及油畫、雕塑等藝術表現手段來展現紅軍長征經過粵北的歷史事件和粵北紅色文化歷史,讓人們銘記那段崢嶸歲月和光輝歷史,傳承和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室外部分涵蓋中央紅軍過境南雄、仁化、樂昌3個縣(市)的遺址遺跡131處、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37個、不可移動文物94處。
          開館當天,國內黨史軍史專家以及黨史軍史刊物代表共同參加“紅軍在粵北”研討座談會,圍繞粵北紅色歷史開展研討座談,并與媒體采訪互動,共同推動打造“紅色粵北”城市名片。
          為加強紅軍長征沿線各地紀念館的緊密聯系,全國長征紀念館聯盟25個會員單位代表、省內紅色題材紀念館、博物館等40人共同參加全國長征紀念館聯盟交流活動,就紅色場館運營、紅色文物保護利用、紅色文化挖掘等進行交流。活動主辦方還組織多家媒體記者走訪老區、蘇區的紅色革命遺址、紅色村,回顧紅色歷史,展現粵北人民傳承優良革命傳統,不斷奮進的精神風貌。
          (來源:人民網)

        廣東唯一!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在韶關正式開館

          10月22日上午,位于韶關市仁化縣城口鎮的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正式開館,這是目前為止廣東省內唯一一個以紅軍長征為主題的紀念館,標志著韶關打造全省一流紅色教育高地開啟了新的篇章。紀念館的建成使用填補了我省沒有長征紀念館的空白,是對廣東省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補充,有利于完整展示粵北的紅軍長征歷史,推動粵北地區紅軍長征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
          城口鎮是紅軍長征入粵的重要一站,紅軍成功在這里突破國民黨精心設置的第二道封鎖線,為紅軍長征繼續前進創造了條件。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就屹立在紅色印記深厚的城口鎮,該紀念館項目總用地面積為12677.54平方米,分廣場、輔助用房、后勤用房、展館等幾部分。室內布展主要內容為中央紅軍于1934年10月25日至11月14日長征過境粵北的歷史和紅軍文物。通過充分運用聲、光、電、VR等現代新科技手段及油畫、雕塑等藝術表現手段,栩栩如生地展現出紅軍長征經過粵北的歷史事件和粵北紅色文化歷史。室外部分涵蓋中央紅軍過境南雄、仁化、樂昌3個縣(市)的遺址遺跡131處、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37個、不可移動文物94處。
          進一步擴展紅色革命教育平臺、挖掘和傳承革命精神,深化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紀念館開館當日,全國長征紀念館聯盟和韶關市共同舉辦全國長征紀念館聯盟交流活動,參會單位就紅色場館運營、紅色文物保護利用、紅色文化挖掘等工作進行交流。全國長征紀念館聯盟還向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授“全國長征紀念館聯盟會員單位”牌匾。同時,在韶關還舉行了“紅軍在粵北”研討座談會,國內黨史軍史專家以及黨史軍史刊物代表共同為韶關打造“紅色粵北”城市名片建言獻策。
          開館前,主辦方還組織了為期多天的“紅色粵北”主題采訪采風活動,中央、省、市等各路媒體一行走訪了南雄梅關古道、紅軍入粵第一仗打響地——烏逕鎮新田村、粵北省委五里亭舊址等地,通過多種傳播方式集中展示韶關深厚的紅色歷史底蘊和革命老區群眾的新生活。
          韶關位于粵、贛、湘三省交界,古有“據五嶺之口,當百越之沖”之稱,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粵北軍事重鎮。亦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革命活動的重要地區,與江西贛州、湖南郴州并稱為“紅三角”。韶關是紅軍長征途經廣東的主要地區,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率紅軍轉戰韶關,留下了許多光輝的戰斗足跡、紅軍革命遺址和豐富的精神財富。
          目前韶關共有革命舊址、遺址、紀念設施329處,其中紅軍遺址、遺跡有131處,紅軍烈士紀念碑(園)8座,經認定命名的紅軍遺址(舊址)文物保護單位37個,紅軍歷史文物1120件,紅軍歷史文獻50多萬字,是廣東省紅色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
          為讓紅色遺址成為“永不磨滅的紅色記憶”,近年來,韶關打出系列“組合拳”,不斷加大紅色革命資源保護利用工作力度,通過開展大規模的普查,繪制紅色革命遺址分布圖,“頒發身份證、劃定保護區”對全市紅色遺址進行保護,科學規劃保護紅色革命資源等,取得了顯著成效。近年來,來韶開展紅色教育培訓的人數與日俱增,韶關作為紅色旅游目的地的影響力日益突顯。當前,韶關正努力建設成為全省紅色革命教育基地、紅色文化傳播高地、紅色旅游首選地。
          (來源:南方+)
         

         

          

         

         

          

        相關附件:

        相關信息

        微信
        智能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