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塘坪崗村新農人與電商結緣 大力推動“農產品進城”

        發布日期:2022-02-18 11:29:46 來源:本網
        打印

          電商情緣 緣自村里

          “只要產品合格,果質達標,價格合適,什么農特產品都賣,不同的季節賣不同的農產品。”從農家婦女到村里的“電商賣貨達人”,這種轉變源于馬慶彪的發現。每逢過年過節,從城里打工回來的村里人,都會帶大量村里的農土特產,有的是自己帶回城里吃,有的是帶回去送給同事,像菜干、番薯干、貢柑、沃柑這些農土特產很受城里人的歡迎。

        圖片1.png

          從那時起,馬慶彪就開始琢磨,是不是可以利用自己在城市打工幾年積累的人脈,發發朋友圈直接把家鄉的農土特產銷售出去?

          初遇電商 艱難受挫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殘忍的,馬慶彪的電商之路走起來并非一帆風順。伊始,馬慶彪就遇到了現實中的難題,不懂網  絡,不懂得如何設置產品文案,不會拍出吸引大眾的產品圖,也沒有平臺可以學習相關知識。從貨源、包裝、農產品賣不出去等所遇到的種種困難,讓馬慶彪很是受挫。

          馬慶彪沒有氣餒,一次偶然,馬慶彪認識了仁化縣省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創建項目的運營團隊,在村委會的鼓勵下,擔任坪崗村級電商服務站點的負責人,利用電商平臺在網上售賣各種農特產品。為其電商服務站配備貨架、電腦等設備設施,運營團隊還常常和她交流,教她如何利用電商平臺激發更大的可能性,給她不斷對接珠三角采購商、渠道商以及電商平臺資源。

        圖片2.png

          通過電商的培訓和實踐,馬慶彪的電商知識越來越扎實,銷售農產品更加信手拈來。如上半年她就大量的收購村民們種的瓜果、干貨;每年的11月到2月,這三個月份就專注賣正在大量上市的貢柑、沃柑、馬蹄等;在秋收的時節就賣村民們番薯、自曬的新鮮番薯干和玉米;還有菜干、桃膠等等;現今皇帝柑大量上市,她又開始著手銷售工作。

          新農創業 農品進城

          致富不忘鄉親,馬慶彪不僅自己“致富”,也幫助村里人“增收”,因為很多農特產品都是從董塘鎮、坪崗村,及仁化縣周邊本地村里人手里收購進行售賣的,特別是對于貧困戶家庭,她悄悄將收購價提高兩成,幫助貧困戶每年賣出大量山貨。像馬慶彪這樣的新農人創業者還有許許多多,以自己的努力推動“農產品進城”,讓特色農產品從田間直達全國百姓餐桌。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從朋友圈微商到電商網店,馬慶彪的每一步都朝著農產品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做實做大,讓農村瓜果銷往城市,發展縣域經濟、農村經濟,激活農村市場活力。

        圖片3.png

          在互聯網時代,數字經濟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也改變著傳統產業的生產方式和組織形態。近年來,傳統農業搭上了數字經濟的順風車,農產品電商紅紅火火,電商已成為農產品銷售的一個重要渠道。有關部門數據顯示,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已連續幾年保持了兩位數的快速增長。聯手功能強大的互聯網,將農產品放到網上去售賣,是農產品上行之路的助燃器,既拓寬了農戶的銷售渠道,又解決了傳統農業銷售的后顧之憂,農村農產品及其衍生品得以銷往城市,有利于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是實現全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


        相關附件:

        相關信息

        微信
        智能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