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以來,仁化縣把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 周密安排部署,層層壓實責任,做細做實“規定動作”,創新創優“自選動作”,采取“四個好”模式,全縣上下聯動、一體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工作,彰顯了黨中央、省委、市委的決策部署在仁化落地有聲、落實有形、落地有效。
講好紅色故事 用現場教學傳承黨史
在春日的暖陽下,石塘雙峰寨碉樓雄偉壯麗,雙峰寨斜對面的大革命烈士紀念碑前,群眾及學生們手持鮮花表達對革命先烈深切的崇敬之情,并進入雙峰寨參觀“仁化暴動”文物展陳。這些天,仁化縣把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清明祭英烈活動中,黨員干部及學生們紛紛到雙峰寨緬懷革命英烈,追憶這場被廣東省委譽為“農民暴動中最偉大的戰斗”。
學生參觀仁化暴動展陳,曾文韜攝
紅色資源是黨史學習教育的寶貴精神財富,仁化作為省重點革命老區、全國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留有革命遺址300余處。近日在國家文物局最新核定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革命文物名錄上,石塘雙峰寨位列其中。充分利用紅色資源,仁化在“講好紅色故事”上做足文章,編寫《仁化紅色故事》《仁化縣革命遺址通覽》等黨史書目,選取11處革命遺址拍攝微視頻,創作四聲部合唱《烽火安崗》、采茶戲《紅軍碗》等一批文藝精品,讓黨員及群眾在“看、讀、聽、說、唱、憶”中傳承紅色基因。
沿著武深高速、國道106線及535線、省道246線等交通大動脈,仁化成功打造了城口紅色小鎮、石塘雙峰寨、安崗“紅色村”等一批高規格的紅色文化陣地,并串聯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等紅色景點、重點革命遺址,形成追憶仁化暴動走向共產國際舞臺、南昌起義軍余部在仁化打響粵北湘南暴動第一槍、紅軍長征突圍國民黨精心設置的第二道封鎖線南端中心據點、中共五嶺地委領導粵贛湘28個縣革命武裝斗爭等四大紅色研學路線。
開好黨史課堂 推動黨史學習走“新”入“心”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學習百年黨史,就是引導廣大黨員自覺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日前,仁化縣啟動“黨課開講啦--百名書記講黨課”活動,縣四套班子黨員領導、各黨委(黨組)書記、各級黨(總)支部書記,分別到掛點聯系的鎮(街)、村(社區)、企業以及所在黨支部等講黨史學習教育專題黨課。
縣委辦黨總支在學習書屋上黨史課,龍全明攝
仁化把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陣地作為黨史學習教育陣地,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戰、點)、黨員活動室等陣地,組織黨史宣講隊、“小蜜蜂”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等入機關、企業、學校、社區、農村宣講,通過身邊人說身邊事、文藝匯演、微電影等多種形式,讓黨的光輝百年歷史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創新開設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黨史學習教育“讀書班”,縣機關單位黨組織分成26個班次,利用工作日晚時間集中學習黨史。同時,組織青少年通過祭掃烈士陵墓、瞻仰革命遺跡、向黨旗宣誓、參加演講及知識比賽等方式,深入了解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及社會主義發展史。
辦好民生實事 把學習成效轉化為工作動力
連日來,仁化縣直各機關單位、各鎮(街)結合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黨員干部和廣大群眾一起將美麗鄉村裝扮得綠意盎然。扶溪鎮古夏村村民和縣委辦黨員干部合力種下800多棵樹苗后,高興地說:“有樹苗的妝點,村子更美、更舒服了!”
仁化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學習教育重要內容,全縣機關單位依托“一線雙聯”“民情夜訪”和“社區吹哨、黨員報到”聯系群眾機制,縣鎮領導班子、縣直機關單位和鎮(街)干部聯村聯戶,收集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形成“登記-辦理-督辦-協調-反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
黨員干部入戶了解群眾需求,譚玉玲攝
按照“支部幫支部、書記幫書記、黨員聯黨員”的工作思路,全縣機關黨員和村(社區)黨員一起過組織生活、一起走訪群眾、一起服務鄉村,形成縣直機關和村(社區)支部共建共促鄉村振興發展的格局。同時,以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解決一批群眾關心的產業、就業、教育、醫療等熱點難點問題,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好保障機制 確保高質高效完成任務
為確保黨史學習教育取得實效,仁化縣制定黨史學習教育任務清單,把重點工作分解到各責任單位和配合單位,明確完成時限。各級黨委(黨組)主要負責同志親自抓黨史學習教育工作,堅持以上率下,在學黨史、講黨史、懂黨史、用黨史方面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創新建立黨支部“互學互幫互促”工作機制,發揮先進黨支部“幫學、領學、帶學”作用,推動學習教育在村(社區)和“兩新”組織落實落細見效。
仁化縣還實行“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聯席會議制度,不定期召集責任單位分管領導召開聯席會議,將收集到的問題清單進行分類解決。同時,成立了巡回指導組,由縣領導帶隊通過實地聽取匯報、現場查看、參與學習討論、參加雙重組織生活會等方式,嚴把黨史學習教育工作的“程序關、內容關、質量關”,確保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學習教育各項任務。
文字:譚玉玲、肖曉珍 校對:古燕霞 編輯:劉亭芳 責編:蔡權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