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部門動態

        仁化縣堅持黨建引領 穩住糧食安全“壓艙石”

        發布日期:2022-07-26 11:13:54 來源:本網
        打印
               連日來,仁化縣正抓緊夏收夏種,到處是一派繁忙景象:田間地頭金黃遍野、稻香四溢,隨風泛起陣陣漣漪,大小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割稻、脫粒、吐稈,金燦燦的稻谷經出艙口進到袋內或裝運車中,而稻田的另一側則在蓄水整田、支架覆膜,進行著晚稻育秧工作,呈現出一派繁忙的景象。

        圖片

               仁化縣堅持把糧食安全生產擺在“三農”工作的首要位置,突出黨建引領匯聚各方力量,用好用活“一線雙聯”“民情夜訪”、黨支部“互學互幫互促”等黨建引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全力打好糧食生產保衛戰,穩住糧食安全“壓艙石”。
        支部共建,黨員干部充當糧食生產“服務員”
               “大爺,您家里的地現在還有沒有人在種?”“政府出臺了耕地地力補貼和種糧補貼政策,聽我給您說說?”近日,仁化縣供銷社組織黨員干部到周田鎮龍坑村開展黨支部“互學互幫互促”共建活動,機關黨員干部與村“兩委”干部一起組成糧食生產服務小分隊,走村串戶抓宣傳、送政策、送農資,當起“宣傳員”“土專家”“田秀才”,將黨和國家糧食安全及強農惠農政策宣傳到戶,動員到人,做到應種盡種,不斷提高村民種糧積極性。“正是在掛點單位的幫助支持下,黨員干部不辭辛勞推門入戶,發放宣傳資料,講解獎補政策,排查登記種糧面積,給困難農戶發放糧食種子,才大大提高了村民種糧意愿。據統計,2022年全年種糧面積將比2021年提高90%。”周田鎮龍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華鵬程微笑著說道。
               據悉,仁化縣在推進鄉村振興和糧食生產工作中,堅持黨建引領,注重用好黨支部“互學互幫互促”機制,通過縣直機關單位黨組織與農村黨組織掛鉤結對,開展“支部幫支部、書記幫書記、黨員聯黨員”結對共建活動,推動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把更多資源下沉到基層,有效構建遇事共商、問題共解、責任共擔的基層治理格局。80余個縣直機關黨組織積極響應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主動下沉農村一線,與鎮村黨員干部協同建立“三包四到”糧食生產服務體系,通過“敲門行動”入戶講解、傾聽農戶的想法顧慮、為農戶贈送農資解決困擾等形式,極大提升了宣傳效果,進一步提高了農戶種糧積極性、主動性。同時,縣直機關黨組織還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把支部共建活動搬到田間地頭,與掛點村黨組織開展“插秧助農耕”等主題黨日活動。黨員干部主動下沉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解決基層群眾實際困難,不僅增進了干群之間的感情,還鼓舞了農戶種植糧食作物的干勁和信心。據統計,2022年全縣上造共完成糧食種植面積5.4萬畝,預計中、晚造糧食種植完成12萬畝,有力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有效抓牢“糧袋子”。

        圖片

        民情夜訪,黨員干部樂做群眾身邊“解憂人”
               “村里三角陂水溝被洪水沖毀溝底,導致水溝漏水嚴重,影響水溝下游280多畝水田灌溉,政府能不能幫忙修理一下?”董塘鎮有關領導在高蓮村開展“民情夜訪”活動時,高壩組黨員、村小組長陳衛明提出了請求。接到群眾的問題反饋后,董塘鎮立即安排人員進行實地勘測,并與村級班子共同探討解決辦法,一致同意決定從鎮里籌集一點、村里支出一點方式,幫助農戶解決糧食生產實際困難。三天不到,鎮村就對沖毀的水溝進行了修復。現如今,高蓮村高壩組隨處可見早稻豐收的場景,即使受汛期影響,也沒有出現大面積減產,穩住了產量。
               這是仁化縣開展縣鎮干部“民情夜訪”活動的一個真實寫照。近年來,仁化縣深化拓展“一線雙聯”品牌活動,常態化推進“民情夜訪”活動,縣四套領導班子成員、法檢“兩長”、縣直單位和鎮(街)班子成員,相對固定在每周三晚上進村入戶,到掛點聯系村結對幫扶聯系群眾,面對面傾聽群眾意見和訴求,心貼心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特別是在今年汛期,仁化縣委發出“鄉鎮吹哨、部門報到”黨員干部下沉一線參與災后復產的號召,各級黨員干部依托“一線雙聯”“民情夜訪”載體,高密度、高頻次走村進組入戶,全面走訪受災群眾、脫貧戶等重點群體,詳細了解農戶糧食作物受災情況,耐心聽取意見、悉心聆聽訴求。
               針對“民情夜訪”過程中農戶反映的糧食生產訴求和問題,仁化縣各級領導干部高度重視,積極協調農業農村部門、保險公司加快定損理賠工作進度,并依托當地龍頭企業,幫助群眾打開農產品的銷路,力爭把損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同時,采取村黨組織服務群眾經費出一點、鎮黨委政府下撥一點、縣掛點單位支持一點“三個一點”的辦法積極籌措資金,幫助農戶解決農業生產困擾問題,對鎮黨委無法解決的問題提交縣委、縣政府研究解決,切實把黨委政府的關懷問候及時送到群眾心坎上。據統計,汛期以來,仁化縣各級領導干部累計開展“民情夜訪”活動2391次,收集解決群眾關心的實際問題825件,修復灌排渠道8307米、陂頭57個、機耕路11898米,協助完成保險理賠4082.1畝108.88萬元,幫助農戶銷售玉米60多噸。
        建強堡壘,黨員干部當好產業發展“主心骨”
               為抓好糧食生產,讓村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看到變化、得到實惠,仁化縣堅持抓基層、強基礎、固基本,深入實施“頭雁”工程和“青苗”培養工程,選優配強村級黨組織書記隊伍,不斷筑牢村級黨組織戰斗堡壘,充分發揮黨員先鋒作用,切實推動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推動糧食生產和鄉村振興的發展優勢。
               在扶溪鎮古夏村,李幸峰既是該村種糧大戶,也是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由于村里年輕人大多數外出務工,勞動力不足,不少耕地都存在撂荒風險,李幸峰便率先垂范,自己帶頭種植水稻40畝,并通過流轉土地發動大戶連片種植水稻達280余畝。正所謂“頭雁領航,群雁齊飛”,在支部引領、頭雁帶領下,廣大黨員、村小組長紛紛帶頭參與,群眾種植水稻的積極性得到大幅提升。古夏村是仁化縣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推動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一個真實寫照,也是扶溪鎮牢牢牽住黨建引領“牛鼻子”,做大做強“扶溪大米”這一特色產業的具體體現。

        圖片

               如今,扶溪鎮是全省“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大米生產專業鎮,扶溪大米被列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并于今年3月榮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為突出農業品牌化,打造高品質、有口碑的農業“金字招牌”,推進“扶溪大米”特色產業擴規模、調結構、樹品牌,今年6月,扶溪鎮黨委批準成立了綠色農業有限公司“兩新”黨支部,堅持在黨組織的領導下,采取“黨組織+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方式,為稻農提供技術支持和優先收購服務,解決農戶種植、銷售難題,降低產業風險,實現規模化發展。據統計,今年扶溪鎮全年預計種植水稻面積1萬多畝,其中早稻面積近3000畝、中稻種植面積5930畝、晚稻預估3800余畝。在統籌推進糧食生產工作中,扶溪鎮10個村級黨組織組織力、凝聚力進一步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彰顯,形成了你追我趕、比學趕超的糧食生產濃厚氛圍。

        圖文:縣委組織部

        編輯:連喜珍  校對:凌瑩  責編:蔡權聰


        相關附件:

        相關信息

        微信
        智能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