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化縣位于粵、湘、贛三省交接地,是廣東“北大門”,東接江西省崇義、大余縣,北鄰湖南省汝城縣,南毗韶關市區,西與樂昌毗鄰。全縣總面積2223平方公里,轄10個鎮和1個街道辦事處,125個村(社區),2023年戶籍人口24.03萬人。近年來,仁化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落實省、市工作要求,立足北部生態發展區定位,堅定不移積極融入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奮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好仁化高質量發展之路。2023年地區生產總值126.86億元,同比增長3.5%。成功獲評全國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先進縣、全國首批縣域商業建設行動“領跑縣”、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全國科普示范縣、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等國家級榮譽,是全國第七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是全省珠三角以外首個成功創建的全國文明城市,群眾安全感滿意度連續兩年排名全省第一。
仁化是人杰地靈的紅色高地。秦末漢初,南越王趙佗就在仁化北端隘口筑有“古秦城”。南朝齊年間(479-502),始建仁化縣,距今1500多年,是唐代詩人名相張九齡、開國中將譚甫仁等名人故里。歷來為商貿集散地,古驛道、古村落、古塔眾多,現留存有唐、宋、明、清歷代不同風格的寶塔14座,被譽為“中國古塔之鄉”,其中云龍寺塔是華南五省唯一保存完好的國家級唐塔。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雙峰寨、云龍寺塔、丹霞摩崖石刻),省文物保護單位12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項(石塘月姐歌、石塘堆花米酒釀造技藝和仁化土法造紙技藝)。是廣東省革命老區,成功入選全國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有廣東省唯一以紅軍長征為主題的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革命遺址逾380處,有史記載的紅色革命遺址達210多處,其中重點革命遺址82處,省級中共黨史教育基地4個(含遺址群1個)。
仁化是山清水秀的宜居綠地。是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是廣東北部生態發展區重要組成部分、粵港澳大灣區生態屏障的重要支撐,是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縣城、全國綠化模范縣。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已提交申報驗收材料,待國家林草局最終審核。生態資源豐富、基礎良好,林地面積274.95萬畝,森林蓄積量1348.0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80.78%,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2個,2023年縣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99.2%,年度水環境質量連續四年排名全市前列,連續五年在市對縣河長制工作考核中獲評優秀。
仁化是聞名遐邇的旅游勝地。是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中國縣域旅游競爭力百強縣市、中國最佳生態休閑旅游名縣、全國最美生態旅游示范縣、中國攝影創作基地。境內旅游景點景區眾多,有世界地質公園、世界自然遺產地、世界地理學“丹霞地貌”命名地、國家5A級景區丹霞山,國家級水利風景區丹霞源水利風景區,石塘古村、恩村古村、凡口國家礦山公園、金喆園、五馬寨生態園、靈溪河森林公園6個國家3A級景區,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瑤塘新村。星級民宿36家,數量居韶關市之首。建成廣東最美鄉村旅游公路閱丹公路,環丹霞山生態休閑美麗鄉村精品線路入選廣東美麗鄉村精品線路。
仁化是物產豐饒的投資寶地。是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特色示范縣。交通便捷,形成一鐵(贛韶鐵路)、兩高(韶贛高速、武深高速)、三國(G323、G106、G535)、四省(S246、S342、S244、S517)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的交通網絡;礦產資源富集,是中國有色金屬之鄉,其中鉛、鋅等礦產資源蘊藏量大、品位高,有亞洲最大的鉛鋅礦生產基地凡口鉛鋅礦和具有世界領先生產技術的鋅冶煉企業丹霞冶煉廠,有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區1個、地熱資源17處;農特產品豐富,是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仁化貢柑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中國毛竹之鄉、中國白毛茶之鄉,有柑橘、牛羊2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有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5個(長壩沙田柚、仁化白毛茶、丹霞貢柑、扶溪大米、石塘堆花米酒)、全國名特優新目錄農產品5個,省級“菜籃子”基地3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9個、“粵字號”農產品27個,“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國家示范村3個,省級專業鎮7個,專業村23個,認定個數在省、市排名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