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化這么干!用紅色旅游促進鄉村振興~
發布日期:2019-12-21 10:40:35
來源:本網
作為省內唯一一個以紅軍長征為主題的大型紀念館——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自10月22日開館以來備受省內外群眾歡迎,截至目前,紀念館接待超過6萬人。
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開館。
與紀念館隔河相望的城口紅色小鎮的紅軍街,隱藏在街道中的地下交通站、廣興棧、譚甫仁將軍舊居等紅色景點,都是市民游客追憶紅軍長征突圍粵北的熱門打卡處。 圍繞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長征精神,近三年來,仁化縣深入挖掘好、保護好、利用好紅色革命遺址遺跡,成功打造了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城口紅色小鎮、石塘紅色酒香古鎮、安崗紅色村等紅色“拳頭產品”,致力于把仁化縣打造成為全省一流紅色教育高地、全省乃至全國的紅色旅游區域,帶動仁化縣“唱響紅色主旋律、打造絢美大丹霞”,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仁化縣是廣東省革命老區,1934年10月底至11月上旬,5萬余名紅軍陸續在仁化縣城口境內行軍、作戰、休整,發生了巧奪水東橋、奇襲城口鎮、銅鼓嶺狙擊戰等戰役,摧毀了敵人設在仁化境內的20多座碉堡,突破了國民黨軍隊精心設置的第二道封鎖線,為確保紅軍主力繼續前進創造了條件。
八十余載風云,戰爭的硝煙早已退去,但革命先輩們浴血奮戰的遺址遺跡卻留存至今。據統計,仁化縣擁有210多處紅色革命遺址,留下了毛澤東、鄧小平及8位開國元帥的光輝足跡,留給仁化后代子孫彌足珍貴的精神遺產。
修繕后的蔡卓文舊居。
紅色革命遺址是紅色文化的實物載體,仁化縣高度重視紅色革命遺址遺跡資源保護,出臺了紅色革命文化遺址保護利用規劃,全面系統有效推進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工作。同時,完成了城口鎮銅鼓嶺紅軍烈士紀念園升級改造,保護性修繕了城口鎮紅軍街、廣興棧、地下交通聯絡站以及董塘安崗村阮嘯仙舊居和思詒堂并進行了相關布展。出版了《一盞煤油燈——阮嘯仙的故事》等紅色書籍,采訪、錄像口述歷史人物56人,專題制作了9個紅色故事電視片,充實了紅軍長征突圍粵北的史實資源。如今,城口鎮被列為全國20個“我心目中的長征紀念地”之一,銅鼓嶺紅軍烈士紀念園被命名為“廣東省國防教育基地”,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銅鼓嶺紅軍烈士紀念碑、城口紅色革命遺址群被列為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 依托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的優勢,城口鎮全力打造“紅色+溫泉+古村”三引擎的紅色小鎮,其中“古村”就是恩村和上寨村。日前,筆者走進恩村,嶄新的百姓大舞臺、文化墻以及一幢漂亮的鄉村樓房,讓人耳目一新。
“早就聽說過了恩村古村,這次趁著參觀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順路過來看看。這個村的文化底蘊很深厚,建設得很漂亮,古建筑也有特色,還是很有看頭?!眮碜陨仃P市區的市民李先生表示。
恩村美麗鄉村一角。陳志文 攝
恩村距今有千年歷史,是紅軍長征經過城口鎮時的重要通道和補給地,今年被列為中國傳統村落,共出過26位進士和300多位武舉、歲貢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方民俗研究會勞格文博士譽為“嶺南第一世家”。融入紅色文化、恩情文化元素,該縣大力建設恩村美麗鄉村,積極保護修繕恩村古建筑,建成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村道巷道、旅游廁所、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等設施,提升改造了村莊房屋外立面,建設景觀節點和驛站,構成一幅景美人和的美麗鄉村畫卷。 不僅恩村,如今的仁化縣結合全域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以及連片打造環丹霞山美麗鄉村示范區,成功打造了省級紅色村黨建示范點董塘鎮安崗“紅色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石塘古村、紅山鎮新白美麗鄉村等一批老區美麗鄉村,讓老區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以世界自然遺產地丹霞山、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為龍頭,該縣串聯紅色小鎮、革命遺址遺跡、古村落、環丹美麗鄉村等,精心推出了雙峰寨→石塘古村→董塘安崗村,城口紅色小鎮→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恩村古村等經典紅色文化游路線,其中,丹霞紅色文化線路:丹霞山→瑤塘新村→銅鼓嶺紅軍烈士紀念園→恩村古村→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紅軍街被列為首批廣東省鄉村旅游精品線路。
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在石塘古村開跑。
同時,全力打響“紅旅足跡”戶外運動品牌,在城口紅色小鎮舉辦了兩屆“紅色古驛道·重走長征路”紅旅足跡徒步活動,在石塘雙峰寨及石塘古村舉辦了四屆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吸引了全國各地上萬人前來體驗。 如今,隨著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的建成開放,前來仁化縣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人數與日俱增,帶旺了各紅色文化游路線、紅色游景點的旅游人氣,沿線老區鎮和村的不少農家樂經常出現“一桌難求”的盛況。而當地的石塘堆花米酒、柑橘、沙田柚、冬筍等優質農產品成為“搶手貨”,帶動了老區群眾發展致富,促進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