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期間,各地黨組織紛至沓來仁化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黨組織活動,仁化縣紅色旅游呈現全域飄紅。“這幾天紅軍街游客爆棚,連帶著我們的餐飲生意也天天爆滿!”在城口紅色小鎮經營餐飲生意的蒙女士喜滋滋地說。
新源村新貌。龍全明攝
隨著環丹霞山旅游環境的提升,環丹霞山鄉村處處皆景區。“這里鄉村很美,空氣又好,還有各種農業體驗活動,下次要帶小孩一起來度假。”來自廣州工業大學的鐘先生游覽完石塘古村和安崗村后意猶未盡地表示。
以世界自然遺產丹霞山為龍頭,仁化縣把全縣作為一個大景區整體打造,景區、城區、鄉村一體化發展,生態旅游、紅色旅游、鄉村旅游、農業體驗游等呈現勃勃生機,全域旅游發展正駛入“快車道”。
整治旅游環境 一路一村皆美景
以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為目標,今年來,仁化縣大力推進大丹霞旅游經濟圈升級發展,結合整治環丹霞山旅游環境,著力打造國道106線仁化縣大橋鎮至城口鎮、省道S246線董塘鎮白蓮村至仁化縣城、仁化縣X800線車灣至瑤山段等多條旅游公路,在道路沿線新建了旅游指示標識263塊、景觀節點72處、休息驛站5個、旅游停車場6個、旅游廁所53座、硬底化平交路口161處、綠化裸露地128公里,將丹霞山、城口紅色小鎮、丹霞文旅小鎮、萬里碧道等串聯一起,以路串聯風景、把路融入景中,形成精品自駕游線路。
國道G106線仁化縣城口鎮瑤塘飯店景觀節點和休息驛站。盧劍鋒攝
結合推進鄉村振興發展和環丹霞山美麗鄉村連片建設,仁化縣全域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保留原鄉村風貌、美麗田園,保護古驛道、古建筑、古村落等歷史文化遺跡,大力實施道路、設施、產業、文化“四個連片”建設,對環丹霞山國省道沿線兩旁800多棟建筑,融入當地紅色文化、丹霞旅游文化等元素進行統一改造。還選取環丹霞山重要節點連線的村莊進行綠化美化提升,讓每個村莊必須有一處、一帶可觀可賞且實用的景觀點,涌現出了董塘鎮安崗村和新源村、丹霞街道瑤塘村和青湖塘村、城口鎮上寨村和恩村等一批省際廊道美麗鄉村,成為了市民游客網紅打卡點。
全域齊發力 形成眾星捧月旅游格局
圍繞打造成為大灣區旅游休閑度假首選地,今年,仁化縣大手筆投入13.2億元,大力建設寶能丹霞國際旅游度假區等9個旅游重點項目,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城口紅色小鎮、丹霞豐源溫泉度假村等項目即將建成。
丹霞山美麗風光。陳偉明攝
以丹霞山為核心,仁化縣把城口紅色小鎮、靈溪河森林公園、石塘古村等串連起來,開發了環丹霞山觀光線、紅色鄉村游、綠水青山游等7條旅游觀光體驗線路,讓小鎮、村莊、景點連點連片、串珠成鏈發展,形成了眾星捧月的旅游發展格局。
放眼仁化,以全域旅游為統攬,讓不少行業都乘上“旅游+”快車。“旅游+紅色文化”方面,城口紅色小鎮、安崗“紅色村”、石塘雙峰寨等紅色景點成為了探訪紅色記憶的熱選地,定期舉辦了紅色古驛道.重走長征路活動;“旅游+體育”方面,成就了馳名海內外的徒步穿越丹霞山、丹霞山半程馬拉松賽等活動;“旅游+科普”方面,創新開設了9條戶外科考游道,打造了18個科普學堂;“旅游+農業”方面,發展了農業觀光或采摘園147家,建成了黃坑貢柑、長壩沙田柚、紅山茶葉等3個萬畝農業生態觀光園.....
“廣東最美梯田”扶溪鎮蛇離村稻谷飄香引游人。如夢攝
通過“旅游+”新業態,推動了文旅、農旅、體旅等融合以及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全域旅游正成為仁化縣域發展的新引擎。據初步統計,今年1-6月,仁化全縣接待游客總人數約489萬人次,同比增長約14%;實現旅游收入約30億元,同比增長約16%。“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逐漸化為美麗生動的現實。
文字:譚玉玲
圖片:龍全明 盧劍鋒 陳偉明 如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