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美麗仁化  /  景區景點

        鄉鎮鄉村—石塘鎮石塘古村

        發布日期:2018-02-13 11:11:00 來源:本站
        打印

        石塘村在仁化縣城西南方19公里的一個小盆地之中,周圍山清水秀,是一個有著悠久和光榮歷史的古村落。石塘古村從明朝洪武年間始祖李可求由福建移居此地、開荒建房算起,已經走過了640個春秋。并逐步形成塘下、樓下、竹園背、蔡屋、火沖、禮園、梨樹下、高門檻、大園、早禾田、門前巷、三角街等12個閣。到清代咸豐年間已發展為千家村,成為仁化縣最大的自然村。石塘古村總占地總面積15公頃,現有人口3400多人,擁有古建筑133座,保存完好的有106座,是仁化縣乃至韶關市范圍內歷史較悠久、古建筑群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個古村落。2010年,石塘村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1年,榮獲“2011韶關最美旅游景區”稱號。2012年,榮獲“廣東省十大最具特色古村落”稱號,并上榜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6年,被評為國家3A級景區。

        石塘村以古井為一大特色,星羅棋布、井型豐富多樣。據統計,現有古井40多個,分室外井和室內井。村中最具代表性的古井是三多堂前高門檻左側的井,名叫高門檻井,也稱祖井。據史料記載,高門檻井建于明朝洪武年間的1382年,距今已有611年。井深約三丈,井口直徑1.1米,地面有石砌圍擋,井底是石灰石,圓型井壁四面設有小方孔,供人下井底清洗和拾撿雜物。此井水清涼甘甜,不盈不枯,用此井水制作的石塘堆花米酒遠近聞名。 

        石塘古村原有眾多的祠堂、廟宇,但“文革”期間大多被破壞,現僅存7座祠堂和一座龍母宮,依然保存完好。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應數建于1895年的雙峰寨,是廣東省現存最大的碉堡式建筑之一。雙峰寨的建筑,極具古堡雕樓的建筑風格,雄偉壯觀而又堅固。墻基最厚處有1.7米,墻體用黃糖、桐油、石灰、河沙為灰漿壘砌石灰石和青磚,固若銅墻鐵壁。寨中各炮樓的建筑,邊角皆為梯形斜直;墻上的石灰石大小不一;各樓形狀大小厚度各有不同;各樓都可隨便上下,通道暢通。雙峰寨至今保存完整,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省、市、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古跡無言,見證歷史,見證了石塘古村仁人志士的聰明智慧及農民群眾積極參加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悲壯豪情。

        石塘古村街巷眾多,與周邊山水、農田相融合,且縱橫交錯,街巷閘門又錯綜復雜,陌生人進入村中很難走得出來。所以,石塘古村有《水滸傳》中的“祝家莊”之稱。走進石塘古村,依然能看到當年石塘村民為防匪患而設計的防御建筑,除雙峰寨外,石塘村現存炮樓6處,炮樓遺址1處,防御性門樓7處,閘門17處,閘門遺址8處。其中“南門”為石塘村的主入口,青磚砌筑,古樸端莊,保存完好。風貌保存較好的主要街巷有:太平巷(156米)、高門檻+司馬第巷(124米)、胡門口+三角街巷(198米)、門前巷(81米)、長巷(100米)等,尤其是沿村落中心水渠兩側的歷史街巷,長度超過520米,與兩旁街巷可相互連通,形成規模龐大、縱橫放射的街巷景觀格局。

        石塘古村建筑體現出濃郁的客家風情,又別具特色?,F存的建筑大多建于明清時期,具有重大的歷史研究價值。與閩西、粵東的客家土樓建筑不同,石塘古村院落屬于徽派建筑,由青磚青瓦砌成,高墻飛檐,堂皇美觀。典型的石塘古民居呈正方形,正房、廂房錯落有致。院落里面的每一個房間,廳堂,天井,都與走廊、巷道、樓梯相通。大門設在屋的左側,名為裂廊閣,外人從門口看不見屋內勞作的女人。廳前有天井,天井前面有照壁,照壁上的書法雕刻,蒼遒雄勁,山水風景畫栩栩如生。廳的兩側是房間,房間小,窗戶少,房內冬暖夏涼。古屋的青磚多是經過磨制,屬磚木結構,房頂有鰲頭,很是壯觀,兩邊馬頭墻,椽牙翹角,高出瓦面,既具美觀,又能防火。不少古屋大廳的屏風柱上還刻有楹聯,對仗工整,意義雋永。

        村中的三角街,是舊時商業最繁華的一條街,至今還保留著完整的店面和布架。布架是用青磚在店門前砌起1.3米高的石臺,用來擺賣布匹、煙酒小食。清代時,此街有油炸鍋12個,私塾2間,賭攤18個,煙館2個,石塘主街文昌街附近有戲臺,每逢節慶日喜或打醮,都會請戲班子前來唱戲助興。

        石塘古村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月姐歌則是其中一項獨特的民間傳統藝術。古時候石塘婦女在中秋節期間設置“月姐歌壇”,從農歷七月初一或八月初一開始、至中秋節午夜結束,吟唱“月姐”歌時間持續一個月或一個半月,有三十首不同的曲調,彼唱此和,參與者斗歌也用此類曲調,鼎盛時期曾設立十三個“月姐歌壇”。石塘《月姐歌》曾多次參加省、市、縣文藝演出,獲得廣泛好評。月姐歌現已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石塘村獨特優秀的地下水源、自制酒餅及傳統的釀制工藝,使石塘村有三百余年的釀酒習慣。石塘米酒以其清正醇香、口感宜人而遠近聞名,是石塘村歷史上的支柱產業之一。光緒年間,石塘村有酒莊80多間,僅三角街就有30多間酒肆,粵北韶州各縣都來石塘趕墟兌購米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石塘制酒更遠銷廣州及東南亞等地,石塘米酒釀制工藝現已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石塘古村還以其壯烈的革命斗爭史而聞名。早在大革命時期,在中共仁化縣第一任縣委書記阮嘯仙的領導下,以李載基為首的革命群眾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與國民黨反動派作英勇斗爭,進行長達九個月的雙峰寨保衛戰,有近400多名英烈長眠于此。雙峰寨保衛戰在中共“六大”會議中,由阮嘯仙作了經驗介紹,并被當時中共廣東省委譽為“繼海陸豐后農民暴動中最偉大的戰斗”。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承載著厚重歷史與光榮革命傳統的石塘古村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石塘古村的修葺與保護,既能把紅色人文景觀與古色人文景觀融合起來,又能把革命傳統教育與旅游產業結合起來,相信不久的將來,在觀賞古村舊跡的同時,也能使人們更好地了解革命歷史,激發新的時代精神。

        (龍全明提供照片)

         

         

        相關附件:

        相關信息

        微信
        智能
        問答